利空還一直漲,到底發生什麼事?

利空還一直漲,到底發生什麼事?

糟了,武漢肺炎新聞發酵之後,除了鼠年開盤那天大跌700點之後,台灣股巿很快回漲,甚至美國股市還頻創新高,可是我這段期間是真的遇到很多患者表示很煩惱/影響很大,有不止一間上市公司主管說年前中國下的訂單,到現在都還沒收到出貨通知,還有患者也說明因為管制進出的關係,上海貨運不進來、蘇杭貨運不出去,除此之外因為封閉式管理的關係,民生消費大減,街上店開不到三成,聽起來情勢確實很嚴峻。

好,我承認我持續看空,不然我也看不懂股巿11500點但是又要發放振興抵用卷到底是在演哪一齣。我要先來給空軍一點信心,先回顧一下歷史,2007年4月美國就已經開始有主要業務為次級房貸的金融機構申請破產保護,2007年6月22日,貝爾斯登發布了房貸對沖基金大幅虧損的消息,但是由於市場資金浮濫,道瓊工業指數仍然在2007年的10月達到了高峰10000點(喔附帶一提現在快三萬了),2008年3月,貝爾斯登宣布破產,但一直到2008年5月,道瓊工業指數仍然在8500點到9500點盤旋了好一段時間,時間快轉到2008年6月,股市指數才開始兵敗如山倒。所以股市會一直是領先指標嗎?從金融海嘯的時序回顧起來好像不是如此,主計處也發佈了第一季經濟成長率不到百分之一的預測,有些餐飲業和旅遊業也發出了開始無薪假的新聞,但是股市還是照漲不誤……

所以我是不是被嘎空虧了很多錢?並沒有。我本來持有台股的部位就在100萬以下,在過年期間也是把大部分美股個股都賣掉了,可是我買進指數基金已經有3、4年了,所以這個部位也是不少,隨著S&P500指數一直創新高,我的帳面也一直都是正的。


2007年7月,當時的花旗集團CEO查克.普林斯(Chuck Prince)說了一段後來讓他惡名昭彰的話:「當音樂停止,也就是說資金流動性出現問題,情況會變得很複雜。但只要音樂還在演奏,你就得起身跳舞。今天我們還在跳舞。」現在大概也還是這個樣子,雖然我也覺得股價過熱,但是我仍然持續的參與過熱的證券交易,照著既定的時間表每季買進各市場ETF一次,並且藉此獲得應得的市場報酬。

橡樹資本的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 在1/13發表的備忘錄提到: 「The market’s been up for 11 years, it’s quadrupled off the low, we’re in the longest bull market, the longest expansion in history, profits are not rising, stock prices are, it’s what we call a liquidity-driven rally, it comes from people having a lot of money to spend. That all those factors doesn’t mean the market is going to go down tomorrow, but the odds are not, in my opinion, in the investor’s favor. 譯: 市場已經上漲了11年,從最低點翻了四倍,我們處於最長的牛市中,歷史上最長的擴張期,利潤沒有上升,股價在上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流動性驅動的反彈,來自有很多錢可以花的人。所有這些因素並不意味著明天的市場就會下跌,但我認為,這種可能性並不對投資者有利。」

波克夏合夥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也在2/13日發表了一些看法,講到美股可能遭遇一些麻煩,還講了一些其他的意見,我查了一下Forbes的原文,「I don’t like when investment bankers talk about EBITDA, which I call (BS) earnings,” Munger said. “It’s ridiculous. Think of the basic intellectual dishonesty that comes when you start talking about adjusted EBITDA. You’re almost announcing you’re a flake. 譯: 我不喜歡投資銀行家談論EBITDA(我稱之為(BS)收益)的情況。這太荒謬了。想想EBITDA無法準確反映公司盈利,當您開始談論調整後的EBITDA,這基本上是不誠實思考模式。您幾乎宣布自己是騙子。」除了抨擊美國企業盈利沒有增加,但股價卻驚驚漲之外,蒙格還提到:「 There’s too much wretched excess(有太多可悲的過剩)」。所以到底是什麼過剩?應該就是市場資金太多了吧?我猜的。

EBITDA: 中文常見的譯名為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獲利,是指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益。巴菲特曾不止一次言辭激烈地公開抨擊對 EBITDA 的使用,認為 EBITDA “是一種危害特別巨大的東西”,僅僅因為折舊是一種“非現金”費用就將其剔除在盈利能力評價標準之外,巴菲特認為這根本就是胡扯。他曾說過 “當聽到有人鼓吹用EBIDTA來估值時,就該捂緊自己的口袋了。”蒙格身為波克夏合夥人,和巴菲特有一樣的意見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這麼多大咖示警了,那到底要不要停利呢?股票市場流傳一句話「會買是高手,會賣是大師」,我既不是高手更不是大師,所以只能按schedule每季買進指數基金一次,也不知道如何停利,只能做再平衡,藉此強迫自己賣出獲利的部位。簡單的來解釋一下,再平衡就是定期將資產組合調整為當初設定的比重,我們的投資在經歷市場波動後,總會有所偏移,舉例來說,我的投資組合決定全球股票和政府公債的各占投資組合比重為 70/30,但過了一年,股票持續上漲後,比重變成 80/20,已經偏離原先設定的比例,再平衡時,就是賣出股票/買入公債,讓全球股票和政府公債的各占投資組合比重回到原先設定的 70/30。順帶一提,這四年來我每年在平衡都在賣IVV,每股真的這幾年來表現超級強勢。再平衡的機制有個好處,就是強迫逢高賣出,逢低買進,無形中就克服了容易買高賣低的人性弱點。大多數的資產配置書籍建議一年做一次再平衡,我也是照著這個法則做規劃。再平衡的詳細作法,可以參考Mr.Marker 巿場先生的文章。

 

那我為什麼還樂此不疲的看空呢?因為我也在尋找投機入市的機會。投資大師彼得·林區提曾到:When I ran Magellan Fund, the market had 9 declines of 10 percent or more in those 13 years. I had a perfect record. All 9 times,my fund went down. (當我管理麥哲倫基金時,在那13年中,市場下跌了9次,跌幅達10%或以上。我有一個完美的記錄。所有9次,我的基金淨值都下降了)。看來大師選股的功力,對回檔10%的指數也還是沒輒,但大多時候,股市反應經濟—-長期擴張,所以偶爾的證券市場折扣拍賣,也是我們應該把握的機會。每當指數拉回10~15%的時候,我就有打算把剩餘的資金拿去加碼,不過這十年真的是大多頭,再加上各國央行的資金放水,FED熱情大撒幣,别說邁入熊市了,連股市修正的機會都很少,因而我除了按表操課照時程買進之外,已經很久沒有加碼了……

孫子兵法有寫到:「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資產配置(股債平衡)和保有流動性(手邊永遠拿的出現金),就是恃吾有以待之的準備;足夠的保障(人身壽險)和穩定的收入(醫療本業),是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的底氣。

當然啦,這是我自己的經驗談而已,所以我說這只是篇閒聊文,大家不要太認真。比起經濟評論,我講血糖調控、糖尿病診斷還是甲狀腺疾病的處理還是有把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