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太熟悉的第二大慢性病–骨質疏鬆

近年來骨質疏鬆症已是除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糖尿病以外中老年保健最熱門的課題。事實上,骨質疏鬆已經是除僅次於血管疾病之外的全球第二大慢性病,隨著老年人口之增加,骨質疏鬆症及骨質疏鬆症引起之骨折已成為一般民眾注意及關心的焦點。

 

在美國,有一半的白人女性終其一生會經歷骨質疏鬆所造成的骨折,髖骨骨折後的一年會增加10-20%的死亡率,這是很驚人的一個事實。

 

國民健康署的調查也顯示,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名,全世界第九名。髖部是跟骨質疏鬆有高度相關的骨折部位(另外還有前臂手腕及脊椎),一旦發生骨折便會大大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甚至增加一年內死亡率。除此之外,延伸的家庭照護及社福長照問題也間接影響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生產力及社會成本。


 

我們的骨骼不是成年之後就不再改變的器官,相反的,它不斷的在新陳代謝,周而復始的破壞與重建。骨質減少可能因骨再吸收 ( bone resorption) 增強、骨頭生成 ( bone  formation) 減少或兩種原因併存而引起。多數停經女性因老化和缺乏雌激素使骨再吸收作用增強造成骨質疏鬆,少數停經女性、男性和停經前女性骨量減少需考慮是否有次發性骨質疏鬆相關因素。破壞與重建的速度因不同年齡而有不同程度之差別,幼年及青少年期,骨質破壞少於骨質生成,所以骨骼逐漸生長成熟,骨質含量逐漸增多,一生中骨質含量在三十五歲前後達到顛峰,四十歲以後骨質破壞超過生長速度,特別是女性五十歲前後停經時,由於雌激素分泌突然減少,造成骨質大量流失,因而在停經後十五年內發生「停經後骨質疏鬆症」。男性因無特殊生理變化或性腺分泌減少,不致因年邁而罹患嚴重的骨質疏鬆症。男性七十歲以後骨質的流失應屬於與年齡有關之退化型骨質疏鬆症,或骨骼變化。

 

 

骨質疏鬆之患者由於骨鈣質流失,會導致骨質含量嚴重減少,使得骨骼變鬆、變脆,稍一碰撞即發生骨折。骨質疏鬆症引起之骨折常發生於手腕關節、脊椎及大腿骨。病人表現多為腕骨折斷、背痛、身高萎矮、駝背、股骨頸骨折。根據統計,一般人腕骨常被用於承受衝擊部位,所以也是骨質疏鬆症骨折好發部位,股骨頸骨折之高齡患者,約有百分之二十於骨折後第一年併發肺炎或心臟病而死亡

 

很多人都誤以為只有女性才會有骨質疏鬆症,事實上,不論男女都會發生骨質疏鬆症,但婦女罹患的機會比較高。根據統計,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可能性高出男性6-8倍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學會於「2015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建議台灣骨密度篩檢族群如下:65歲以上女性或70歲以上性、65歲以下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女性、即將停經且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例如體重過輕、非衝擊性骨折病史、服用可能引起骨折高風險藥物)的女性、50-70歲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已有脆弱性骨折的病人、患有可能導致低骨量或骨量流失相關疾病的病人、使用可能導致低骨量或骨量流失相關藥物的病人、有骨密度流失證據而可能需接受治療者。


 

真正要診斷骨質疏鬆還是需要由醫師安排一些檢查。

X 光

通常流失超過 30 %以上的骨密度才會在一般的 X 光片上清楚顯示。所以要靠 X光看起來「空空的」來診斷骨質疏鬆,事實上是太晚了。但是X光也不是全然沒有用處,有些病患雖然骨密度檢查還未達到骨質疏鬆的數值,但是在胸腰椎 X光卻已經有明顯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變形,還是可以確診為骨質疏鬆症,所以目前認為 X 光在骨鬆篩檢方面還是有其一席之地。

 

骨密度檢測

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檢查是以雙能量 X 光吸收儀(dual –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進行,通常會測量兩個部位包括腰椎及一側髖部,這是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的標準檢查,但常常是要自費做的,但也不是太昂貴的檢查,用DXA檢查,一次的花費大約是600-1000元。

 

通常,醫生會將BMD檢查結果與健康年輕人的骨質密度進行比較,從而計算出一個比較值。這個比較值稱為T score。T score 為0,表示您的骨質密度等於健康年輕人的平均值。您的骨質密度與三十歲健康成年人的平均骨質密度之間的差異可以用標準差﹙英文縮寫為SD﹚為單位表示。如果T score 低於0,則用負數表示。這個負數的值﹙以標準差為單位﹚越大,表示骨質密度越低,那麼未來發生骨折的風險也越高。

 

 

骨骼代謝指標

常用的指標有骨骼合成指標(osteocalcin, PINP)與骨骼吸收指標(CTX, NTX)。這些指標目前還無法做為診斷依據,臨床上使用也不是很多。


 

一般而言,骨骼內骨質含量與遺傳、激素、營養及運動有關,遺傳因素影響骨質密度高達70-80%,如果一位女性於中年時已發現背痛及身材矮縮,她的子女應特別注意骨質密度之建立及避免加速流失,多運動,特別是載重性運動可以增加肌肉量及骨質含量。服用皮質類固醇將不可避免造成骨質流失,所以這類藥物必須經醫師指導謹慎使用,否則既使暫時止痛,後患無窮。

 

此外、長期服用甲狀腺素,也需定期追蹤檢查骨質密度。年輕時多接受陽先照射多運動,特別是載重性運動,如打球、慢跑、注意均衡飲食,多吃含高鈣食物如牛奶、乳酪及豆腐、或服用鈣片,可多貯存骨本。停經後發生快速骨質流失者,應使用雌激素,避免骨質繼續流失,對已發生骨質疏鬆症或骨質疏鬆引起之骨折者,應在醫師建議下使用藥物。

 

因為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中,有6%的民眾會發生髖關節骨折,根據統計,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之內女性死亡率達15%,男性死亡率更高達20%,且存活的病患中三分之一從此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需要他人照顧。

 

台灣每三位50歲以上的女性中,就有一位罹患骨質疏鬆症,且更有二分之一的機率發生骨折情況,國人雖然對骨鬆普遍認知度高,但對嚴重骨折風險卻無警覺,導致眾多民眾都直到意外跌倒而骨折就醫,才發現已罹患骨質疏鬆症,而嚴重骨折後,更可能導致失能臥床風險,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骨鬆現在治療方式越趨完善,只要遵循醫囑,骨鬆是可以被治療的。

 

不過現行健保對於骨質疏鬆藥物的給付條件相當嚴苛,無論T score是多少,只要沒有骨折,就不能用健保給付使用這些藥物。患者知道之後常常很驚訝: 「太扯了吧! 這還得了,一旦骨折了就很嚴重了。哪可能等到那時候才治療。」理想中的健康保險,當然是預防疾病的發生,理應給付骨質疏鬆症藥物給需要的民眾,預防骨折發生。但是健保就這麼點錢,現實上就是無法包山包海,只能把錢用在刀口上,只給付給嚴重已有骨折的患者。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在2006年的研究指出,骨質疏鬆症的婦女如果服藥順從性(指完全按照醫囑服藥)低於70%,則不能有效降低骨折的風險,如果低於50%,那效果等於沒有服藥。

 

然而,不論國外或國內的調查都發現,病人服藥的情況並不理想。國外大約50~70%使用各種骨質疏鬆症藥物的女性,無法持續用藥超過12個月,而將近三分之二的人無法持續用藥超過2年。

 

雙磷酸鹽藥物(Bisphosphonate)

雙磷酸鹽藥物是目前治療骨質疏鬆,防止骨折的主流用藥,藉由抑制破骨細胞作用,減緩骨質流失速度,提高骨骼的礦物質含量。臨床研究顯示,這一類藥物可以大幅降低脊椎及其他部位的骨折風險平均達50%以上。

這種藥物除了經常用於停經後女性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目前也是主要用於男性的口服治療骨鬆藥物。並且,對預防和治療類固醇所引起的骨質疏鬆症,雙磷酸鹽藥物也是建議用藥。

 

這一類藥物用於治療骨質疏鬆,主要有口服及注射兩種,衛生署核准的口服雙磷酸鹽藥物,包括Alendronate(商品名Fosamax,福善美)、Risedronate(商品名Actonel,安妥良),每天或每週吃一次;注射雙磷酸鹽藥物則有Ibandronate(商品名BONVIVA,骨維壯),三個月施打一次,以及 Zoledronic Acid(商品名Aclasta,骨力強),一年注射一針即可。

 

副甲狀腺荷爾蒙(簡稱PTH)

 

不同於女性荷爾蒙、雙磷酸鹽藥物、抑鈣素等「抗溶蝕性」藥物,功能是抑制骨骼的溶蝕作用,藉此減緩骨質流失速度,從副甲狀腺荷爾蒙(PTH)提煉出來的藥物Teriparatide(商品名Forteo,骨穩)能刺激造骨細胞,加速骨骼生成速度。

 

使用這種藥物的人”每天”需自行注射在大腿或腹部,而由於醫學界還沒有確立長期用藥的安全性和療效,所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建議,使用這種藥不應超過2年,而目前國內健保則規定使用期限不能超過18個月。

 

副甲狀腺荷爾蒙類似物不同於雙磷酸鹽藥物,它不單純只抑制骨質流失,而是真的可以增加骨質密度,讓T score上升,可以算是骨質疏鬆藥物發展上很重要的里程碑,但是由於需要自費,還要每天自行施打,所以在臨床上,能夠接受的患者沒有想像中這麼多。

 

合成人類單株抗體

Denosumab (商品名Prolia,保骼麗)為一具全新作用機轉的藥品,用來治療停經後婦女具骨折高風險性之骨質疏鬆症。Denosumab是一種人類IgG2單株抗體製劑,會與RANKL(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結合,抑制RANKL和破骨細胞結合,避免骨質流失。

RANKL是一種蛋白質,由造骨細胞生成,促使破骨細胞先驅物成熟,形成破骨細胞,然後破骨細胞作用於骨骼,溶出骨骼內的鈣質,造成骨質流失。Denosumab有明顯降低停經後婦女之骨折風險的療效,包括新脊椎骨折、髖骨骨折及非脊椎骨折的發生率,用法是每6個月皮下注射60mg,方便使用,也可以改善病人的順從性。

 

Romosozumab(商品名Evenity,益穩挺) 也是一種人類 IgG2 單株抗體,屬硬化蛋白(sclerostin, SOST)的抑制劑,Romosozumab的作用機轉為與 SOST結合,抑制其活性,降低蝕骨細胞活動及骨質吸收作用,除此之外,還能增加造骨細胞的骨質生成作用,可以增加骨質密度讓骨密度回春。

Romosozumab促骨質生成的作用在使用12個月(12次劑量)後會減弱,故此藥的治療期間建議不超過12個月,停藥後若仍需繼續治療骨質疏鬆症,可考慮其他的抗骨質吸收劑。 Romosozumab使用方法為每月一次皮下注射,這個藥物的使用方式是每個月施打一次,一次是兩針皮下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