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主婦投資之路

 

這是閒聊文,俗稱廢文。

 

之前有人問我為什麼對投資理財有興趣?哇!大哉問!錢難道不是大部分的人都喜歡嗎?對賺錢有興趣正常吧?我也來說說我的金融市場走跳過程吧!

 

我父母是公務人員,公務人員有「陽光法案」的束縛,因此我媽媽的持股超過一定數額就要申報,所以她在我很小時,就幫我開了證券戶頭,可以分散股票數量達到不需申報的標準(這個標準很低啦,持股100萬以上就需要申報,高雄韓前巿長存款四千多萬都算庶民出身了,跟他比我們絕對是清清白白的貧苦家庭)。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是民國82年開始的,我記得我也差不就在那時開始成為人頭戶……

 

當我上大學之後,開始會關心我自己的股票帳戶,老實說,我也怕媽媽拿我的戶頭去融資融券什麼的,讓我還沒出社會就開始欠錢,我大二時,我媽乾脆就把我的帳戶還給我。老媽果然是愛我的,她確實沒有用我的戶頭融資融券,但也沒甚麼錢,大概10-20萬而已,這就是我的第一桶(小)金。那時SARS剛過,股市一直在3000~4000點上下震盪,我有買過26元的統一、80元的台積電、40元的台塑、60元的台塑化、寶成、聚陽這些我忘了買多少的也都有賺到錢……反正大二到大五那一段時間,台股是很容易賺錢的,雖然也有買到20元的友達、36元的奇美電、18元的聯電、14元的永豐餘這一類的慘業,但是總體而言還是賺的。反正在我見習前,我的小金庫裡面大概有了四五十萬,當然裡面不完全是股票獲利的,但在這四年間,我幾乎沒有在股海浮沉裡繳到學費,反而還吃了不少甜頭。

 

大六開始見習後,開始覺得沒有做小散戶看盤的時間了,剛好那時候正是「基金」蓬勃發展的日子,有一大堆甚麼「3000元投資全世界」、「買基金為自己加薪」之類的書。我一直是相信專業的人(到現在還是),那時覺得投資基金,把錢交給高學歷的專業經理人,肯定就是像我這種沒時間關心個股的人的一帖良藥,於是也開啟了我的定期定額之路,於是我買了3支基金,從每月3000元開始扣款,這三支基金分別是美林市礦、美林拉美、富達東歐(好吧,如果你有關注過基金,你應該已經知道結局了)。大六那一年,基金的績效確實不錯,我都不必關注金融市場,卻有更好的獲利,我還真的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正確的方法,要晉升理性投資人之列了哇哈哈哈。

 

大七實習在林口長庚,不用多說,尿尿都沒時間了還看甚麼盤?於是我將微薄的薪水和剩餘的積蓄,都投入了這3支基金,每個月扣款6000元,共扣18000元,然後渾渾噩噩的過了這一年。離開林口是2008的6月,醫師國考是2008年7月,開始當住院醫師是2008年8月,然後當我好不容易將新醫院的資訊系統搞懂和護理人員叫我「大夫」我不會笑場之後,雷、曼、就、倒、了!!

 

嗯,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在我驚訝於我一年沒有登入網銀卻還記得帳號密碼之餘,接著馬上就看到了我的投資報酬率:-35%, 賠了二十幾萬。好悲惨,十幾年前二十幾萬我要好久好久才能賺到吔…….

 

2009年到2014年應該是我最忙碌的一段時間了,住院醫師第二年開始顧加護病房、第三年被急診病人告、總醫師第一年結婚、考專科前生小孩、到診所半年後就生老二 (感恩老闆對孕婦的種種包容) 、隔年再生老三 (病人都覺得我好會生、但是只生女兒,還是不適合做傳統媳婦哈哈哈),然後3個小孩加看診加家務團團轉,真的是沒心思在財務上,大部分的錢就是做「非常無效率」的應用,多無效率呢?只有儲蓄險保單和活存,我在2015年買房子時,可以從活存帳戶裡拿出頭期款幾百萬,現在回頭看真是不可思議!既然活存這麼多錢,可以想見這段時間我的買股、買基金、投資之路應該是全部停頓的。繳完頭款之後,我自己也覺得很汗顏:怎麼這六年來都沒有理財,同時付完房屋頭款又感覺到阮囊羞澀,是應該要奮發圖強,開始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財務狀況了。

 

時間快轉到2015年底,我把所有塵封以久的股票基金全部檢視一次,發現賺最多的是當時不知為何買的0050(每張現值都翻倍賺超過100%),而且這四張0050還每年發出共一萬多塊的現金股利,總共6年發了8萬多塊,真的是出乎我意料之外!一陣驚訝之後,我才開始研究甚麼叫做ETF。剛好在書店又看到了一本書「我買ETF,一年花30分鐘,淨賺千萬」,哇!這口氣也太大!但是我還真的就把書買下來了(腦波很弱)……這本書2015/5上市,到現在初版也不知賣完了沒,但就這本超級不暢銷的書,是我美股ETF的入門磚。裡面還蠻簡潔真實的,有轉念買ETF的原因(作者是碰到2000年科技股泡沫慘賠後痛定思痛開始買入美股ETF,也有遇到2008金融風暴導致帳面大賠,我覺得這是這本書最值得推薦的地方,一本書講到兩次空頭的不多)/作者朋友的帳戶資產/持有ETF明細/進出量/獲利,以及最重要的firstrade開戶步驟,還有推薦17支ETF。有興趣的可以去買,裡面的內容應該還算夠用,尤其是綠角的「教你前進美國券商」又已經絕版了,但這本書博客來還有存貨喔。

 

我那時整個被一年30分鐘吸引到不能自己,這真是三寶職業婦女的救星啊!我可以 do sometime/ invest money/ spend no time,又是買一個經歷兩次空頭還能兵乓叫、屹立不搖二三十年到現在的標地 (IVV和SPY都是2000年就有的ETF,指數基金的存在時間更久,只是因為法規的關係非美國人不太能買到) 真的是太讚太感人了!不誇張,我買了書之後好像一個星期內就開了美股戶頭,然後就開始我的懶人投資之路了。放錢進去遙遠的國度之後,當然還是會擔心會害怕,所以一開始吸引我的一年30分鐘變得沒那麼真實,我繼續研究其他人的ETF都是怎麼操作的,這時才真的認真看書參考多數人的做法,結論是股債配置、一季買一次、每年再平衡,是最多人推薦的方法,那我也就照做了。為什麼ETF這麼吸引我呢?因為股海浮沉多年,我深深體悟到,與其費盡心思看財報買個股,買入全市場真的是一個合理又方便的方式,至少我取得了市場給的合理報酬、又不必花看盤研究猜漲跌的時間。

 

2016年6月,是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月分。英國脫歐公投出人意料通過的那一天,我已經開始做股債配置買入ETF近一年了,也放了不少錢在firstrade 帳戶中,我記得那天早上,我帶老二老三在科博館玩,我先生打電話來急急忙忙的說:「英國脫歐竟然通過了,今天應該會大跌,你要不要看一下帳戶?」我回說:「小孩在大便,我等著幫他擦屁股,等一下再說!」然後我就掛電話了。這很合理吧?股票能過五分鐘再賣,大便可以過五分鐘再擦嗎?可以嗎?可以嗎?(用力搖肩膀) 然後一下小孩要看恐龍、一下要去科學中心6樓玩溜滑梯、中午要吃飯睡午覺、下午我要看診,等到我回到家時才想到老公早上講的事情,來不及了……帳戶已經跌了六千多美金(那天大概總值掉4%),一個月的薪水就這樣飛走了,但是我心情卻很平靜,因為對於損失的心態是比較出來的,很多股票基金當天跌得趴數比我多,台股大盤也跌很多,我頂多和其他資產配置者跌的一樣多,市場上很少人損失比我少,我絕對不是最慘的,這樣就夠了

 

從那時候,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投資方式,不見得穩賺不賠、也不可能一年賺12%以上,但是吃得下睡得著,我認真工作,我的錢也認真的在替我工作,除此之外,每天還有時間罵小孩滑手機發廢文,日子很平淡但也很安心,我期待的理財方式就是這樣子。

 

PS1. 賺賠的金額和投入的量有絕對的關係,例如投入2000萬台幣,每天上下1%就是賺賠20萬台幣,等於是很多醫師一個月薪水!所以在錢夠多之前,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可以將資產做有效的運用是很重要的,一起往庶民之路邁進!共勉之~~

 

PS2.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果沒有開戶買賣金融資產,擁有再多的知識、上再多的課、看在多的書也是空談,我會寫文章,真的是因為感嘆太多友人還在做無效率的資產運用,也有不少朋友上完綠角的課卻仍然連換匯都還沒做過(我是急性子,2015開戶,2017才去上綠角的課) ,有時候成就一件事完全就是一股衝動而已,離開大醫院是、開業是、結婚是、生小孩是、投資也是(買包買鞋買衣服當然也是嗚嗚嗚~~~)。給自己一個機會,不要拖延,從現在就開始嘗試!

 

PS3. 混跡金融市場多年,深深覺得要在金融市場賺錢,說容易也容易,說不容易也不容易。如果是對股巿心理學有興趣的,我很推薦JG反市場這本書,裡面有兩個觀念我個人認為很受用: (一)股市是最公平的賭場,要在股市賺錢,看法要對,”運氣”要好也很重要 (二) 要在股市裡暴賺,要做到三件事情: 看對,下大,抱住。(一)我做不到,我既沒有看法也沒有運氣(彩券不會中,地上也撿不到$……)。但是(二),我用ETF做到了。看對: 長期而言股市總是上漲← 風險溢酬的關係,至少要打敗通膨、下大: 買全市場,赚不見得賺的比別人多,但是賠通常比別人少,所以我很放心把我大部分的流動資產放在裡面、抱住: 從2015抱到現在只進不出,應該抱著算滿緊的了吧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