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存不了錢的6個原因

記得將近20年前,我還是個高中生的時候,我的爸爸跟我說,這一輩子國家發給他們夫妻的薪水,大概就是三千萬(不計月退俸),所以他們是精打計算過日子,才能夠負擔生活費用並且買房子又把我們三個小孩養大。

自從我考上醫師執照之後,我30歲就開始領我爸50歲還領不到的薪水,我曾經有胡思亂想過,是不是我和先生也領了3000萬薪水之後,差不多就可以半退休了?奇怪的是,現實生活中完全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確實醫師夫妻看似擁有很棒的生活,然而與其他中等收入的階層相比,醫師們若不精打細算過日子,淨資產增長往往一樣的困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歸結出幾個原因:



1. 比別人晚出社會

在台灣,醫師在30多歲時才真正開始領到年薪百萬非常合理。以耳鼻喉科醫師的養成為例: 假設完全沒有重考,兩輪國家考試也一次就過,畢業的時候已經25歲了。男生可能還要再當一到兩年的兵,進入醫院的時候已經是27歲,還要經過一年的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真正踏入耳鼻喉科專科的領域已經28歲了,中間要經過非常辛苦勞累的5年住院醫師生涯,才能夠考過專科變成主治醫師,這個時候都已經30好幾了(正確的說可能是33歲)。

您可能會想,住院醫師也是醫師,又不是沒有領薪水?對,沒錯,但是住院醫師的薪水可能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樣多。以目前中部耳鼻喉科最有名的醫學中心為例(我這邊的標準是–這間醫學中心的院長,現在就是耳鼻喉科的) : 住院醫師五年領到薪水,少的時候(每月税後)五萬多,多的時候八萬多,要養一個家不能說捉襟見肘,但是所剩無多也是真的。

 這有兩個實際含義。首先,醫師的養成生涯裡,沒有太多的資本剩餘可以使用。其次,雖然收入不算低,但是繳税時實報金額也很恐怖。

金錢的時間價值,通常意味著20年每年賺150萬元,要比10年每年賺300萬,更容易累積早期資本,何況現代人越活越長,假設以平均餘命80歲來看好了,25歲就開始有複利效應,跟35歲之後才開始複利效應,最後獲得完全是不一樣的。

 
2.高稅收

醫師賺得越多,支付給國家的薪水比例就越大。達到30%之後,你每年賺的錢都有接近1/3要上繳國庫。 

與自己開公司的小企業主不同,這些高薪族群無法合法避稅。受薪醫師工作賺的錢越多,給國家的收益就越大(政府感謝你)。 偏偏政府許多的排富政策都是從20%所得稅定義,例如育兒補助或幼兒特別額的抵扣。這些人往往是最可憐的,沒有40%所得級距的薪資,卻又享受不到政府給予的許多優惠。

 下表是統計全台稅收的比例與來源:

許多補助優惠都是以20%級距以下的條件去做定義,因此也稱之為排富條款。例如幼兒津貼,並且20%級距以上的人不享有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

 薪家庭 + 2名未滿5歲小孩雙薪家庭年收入 > 250萬則會滿足20%稅率計算方式如下: 家庭年收入- 免稅額8.8萬x4 – 標準扣除額12萬x2 – 薪資扣除額20萬x2 –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12萬x2 > 121萬(上面是用最簡單的標準扣除額值來算,實際上可能多少會有差異。)

那40%以上的富人階級呢?以政府的觀點來看,政府所得稅來源高比例是來自於40%的級距,但是只要對40%級距做出稅務的增加,則會導致這些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避稅 (這群人非薪資所得比薪資所得要多,請會計師合法節稅的成本,花十幾萬設立國外紙上公司,或用OBU的方式,將境內股利所得或其他所得轉為境外收入,可以享有每年670萬的免稅額,甚至單純多成立幾個一人公司,就可以享有每年50萬股利免課稅的優惠,這可比乖乖繳稅的成本還要低很多,更糟的是,絕大多數的超高所得族群,他們都已經這樣做了),反而政府得不到更好的稅收,法國2012年開徵並在2018年廢除的富人稅,已經向全世界政府證實了這一點 (2012年正當法國政府準備向富人徵收百分之七十五重稅之際,法國首富、奢侈品集團LVMH行政總裁阿爾諾承認申請入籍比利時。他否認此舉是為了逃避重稅,聲稱會保留法國國籍。但他在這個敏感時期申請入籍他國,引發廣泛關注,而且事後證實,他確實是為了避稅而入籍比利時沒錯……更深入的評論請看這裡 )

税率介於20~30%的人,政府稅收最穩定的來源,領的薪水一毛錢的稅都逃不掉,避稅成本又高,即使避掉所得稅,但是健保費也還是用高級距去繳,不過既沒有時間逛醫院,又不能享受20%以下政府給予的優惠,所以絕對是最像韭菜的一群。


3.生活費用高

不管您認不認同,大多數高薪族群都需要住在生活成本高的地方,因為那裡就是工作所在。 醫師已經是相對高收入人士裡面居住選擇比較不受限制的一群了,不過很可惜我們在技術移民方面沒有太多的優勢,而且做的事需要面對面溝通的工作,工時又長,沒有辦法像高端科技從業人員或者是商業管理顧問,住在台灣然後用線上開會的方式在外商公司上班,領global pay。

高薪職業中,每週工作60、70和80個小時以上是正常的,醫師也是如此。我身為號稱內科裡面生活品質最好的新陳代謝科醫師,一樣需要每個月留院值班一次,一年裡面可能會有兩次因為住院病人有狀況,而在凌晨被召回醫院處理和解釋。週末、假日、過年都要值班或留守急門診也是常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沒有自己的休閒時間已經證實與不良的高消費習慣直接相關,你可能久久一次的假期,或累積許久的工作壓力,就會用金錢滿足自己 (買名車、美食、昂貴的旅遊)。

另外因為工作時間很長並且經常要值夜班,所以可能花費在家事或育兒的時間和勞力付出就得用金錢來交換。您可能需要一個保姆、可能需要有人幫你打掃房子、煮飯、照顧長輩。即便擁有高收入,但高支出也會讓醫師們有存不到錢的無奈,偏偏這和物慾不同,生活服務花費的錢還不是想省就能夠省下來的。

 
4. 小孩教育費用高

這個不見得每位醫師都成立,但我不得不說,我所認識的同學,一半以上對於孩子的花費很大,認為要給孩子唸私校/早期開始全美語教育,對小孩才是好的。(我很好奇我一路都唸公立學校,我妹夫甚至到了國中才會ABC⇐這個超勵志 >__<,現在我們幾個還不是都過得好好的…….)

很多醫師可以開著舊車,享受便宜的假期,並在郊區買房。但不知為何,仍認為自己應該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幫助他們贏在起跑點。 當然,現實情況是錢砸下去之後,孩子或許真的小時候高人一等,但是人生是馬拉松,而非僅是百米賽跑,在起點拔得頭籌的人,不見得能夠一路領先到最後。 我認為好的教育是需要父母陪伴帶領的,給他們認真、努力、自律、負責、有毅力、願意終身學習的表率,剛好很多醫師同儕都具備這樣的特質。

曾經有一篇論文寫到:「就主觀的幸福感受而言,有無小孩對於幸福快樂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作者認為,和小孩一起生活的人可能已經結婚 、較為富有、教育程度較高、宗教信仰更虔誠、身體更健康,這些都可能是之前研究做起來,有小孩的人比較快樂的重要因素。(我沒有隨便說說,論文全文在這裡)

同樣的道理,我也常在想: 這些從私校出來的孩子們,大部分也有社經地位較高、較重視教育、花更多時間陪伴小孩成長、比一般家長更嚴格督促功課的父母,如果把這些變因考慮進去,做成meta-analysis ,最後的結果會發現昂貴的教育,又對孩子的未來到底有多少的加乘效果呢?

不過這個話題我討論到這裡就好了,畢竟我可是個土生土長的台中人,我們這兒私校的風氣可是全台灣最興盛的呢~


5.副業/轉職的靈活性較差


這聽起來很不重要,但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點。身為高薪族群真的很難開創自己的副業,因為多數的高薪人士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很少。身為醫師也非常不容易轉職,尤其是我們很難用別的特長賺到原有的薪水的情況下,轉換跑道的機會成本實在太高。從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2 (中文書名: 有錢人都這麼做–如何將收入化為財富) 一書提到,高比例的有錢人(流動資產100萬美金以上)都擁有自己的副業,甚至他們到快退休前,薪資收入只占所得的百分之十以下 !

既然要經營副業甚至是轉職,首先要有足夠強的動力和信念,要富有挑戰精神,而且最重要的是願意跨出舒適圈。不過我們這個職業比較特別一點,做久了之後真的還蠻有成就感和挑戰性的(至少我自己這麼覺得),所以好像不太容易下定決心跳出圈外或心甘情願為了額外的收入花太多時間兼差。 

而且多數的兼差工作,其實都脫不了用時間換薪水的摸式,如果只是單純的要用時間換錢,那多上幾個診次其實是最划算的。

(6) 分配不均的家族責任 

根據統計,70%的雙薪家庭有至少有一方的長輩需扶養照顧,雖說奉養父母、扶養子女,自古皆然,但是高薪人士常常在長輩甚至家族扶養責任中承擔不合理的比例。醫師被認為是高薪人士,又是有健康專業的族群,常常在經濟上要擔負起額外的扶養責任,當長輩或親戚有醫療需求時,又容易被要求要伸出援手。我自己沒有這樣的困擾,但是有聽過友人們遭遇種種不公平的對待: 有父母有三個子女的,但只有擔任醫師的兒子要負責一個月3-5萬的孝親費用,有為人女兒的醫師,被父母要求要幫哥哥付房貸,有身為弟弟的醫師,要幫哥哥還賭債,甚至有聽過為人媳婦的醫生,被公婆暗示要接濟好吃懶作的小叔子(咦咦咦~~這到底是甚麼鬼!!!)。 

高薪人士領的也是辛苦錢,他們雖然大部分確實不是做勞力活的料子,但是工作勞心費神的程度同樣非外人所能道,只因為賺得多,就被迫要給得更多,甚至必須接受不合情理的要求,更可惡的是有些人還覺得醫師賺錢不累,當然能多挖一點就多挖一點,吃相之難看已經到了匪疑所思的程度,偏偏其他親戚仍視這樣的行徑為理所當然,這種景況真的令人非常非常的無奈。

更糟糕的是,上面 (3)、(4)、 (5)項有可能做出改變或調整,反倒是家族責任難以推拖捨棄,而且還是一個幾乎看不到盡頭 (常常要固定花費數十年) 的漏財缺口。自小被教育要溫良恭儉讓的醫師們,面對這個難解的課題,常常是有苦說不出。
 就以上因素而言,醫師,甚至是醫師夫妻,往往認為自己是高收入的一群 (對,是真的),但是又可能忽略了因為自己的高收入所產生的一些影響,對於生活和物質的需求比一般民眾還要高,享受著大房子、名車、米其林星級餐廳、美包華服、全家出國旅遊、昂貴的教育費用、所費不貲的生活服務費用等等,有些人更倒楣,即使對自己並不優渥,但卻被迫對要對家人慷慨解囊。這些開銷一樣一樣、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的侵蝕著收入,導致許多人淨資產增加很慢。

 
在讀這篇文章的同業們,不論是有意還是無心、自願還是受迫,您是以上這群人的一份子嗎?

This Post Has One Comment

  1. Ling Vhien

    8個小孩,只有當醫生的拿錢回家,過年過節理所當然也是他要出錢請所有人吃飯,老爸還暗示那個姊妹生活較辛苦,其實她們是不用上班,醫生老婆確要上班,不照老爸的意思資助姊妹一定得罪老爸,不出錢不出力的老三還大言不慚的說:你們賺比較多,就要出較多的錢。這是那門子道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