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計畫應該要長什麼樣子?

明天天氣如何?氣象預報確定準嗎?這個問題離今天很近,但是你可能回答不出來。那你知道20年後夏天的氣溫嗎?若我說,20年後夏天會比現在還要熱,好多人一定立刻點頭同意,為什麼?因為我們都知道全球暖化的現況,雖然20年後離今天很遠,但是我們卻可以預見未來可能的樣子。

 


財務的問題其實也是這樣,你可能不太確定今天的你明天的你和三個月後的你,淨值會相差多少,可是如果有一個明確的藍圖和按著計畫執行的動力,你十年後甚至二十年後的財務狀況,其實是可以現下就勾勒出來的。


要談「你與財富的距離」,核心問題是應該是(1)一輩子可以賺多少錢?(2) 什麼時候需要用錢?又可能要用多少錢?(3) 我們都知道財富的累積就像滾雪球一樣,需要找到一個夠濕的地方(報酬率)和夠長的坡道(投資時間),你有想法了嗎?(4) 如果以上這些問題你沒有辦法回答,那至少要問問自己,金錢的累積,到底要「多少才夠」?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答案,講得更精確一點是,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工作都是為了賺錢,但是汲汲營營在工作上,卻沒有為自己設置財務目標。即使有些人有,也沒有把財務目標做階段性的量化,更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因此容易產生恐懼。我認為,會回答「錢當然越多越好」的人,其實根本就沒有認莫去思考關於錢的問題。


其實關於財務目標,一樣可以用很多人都知道的SMART法則。這是目標管理中的一種方法。目標管理的任務是有效地目標的制定和控制,以達到更好的工作績效,由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於1954年首先提出。SMART原則便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而提出的一種方法,目前在企業界有廣泛的應用。


SMART原則中的「S」、「M」、「A」、「R」、「T」五個字母分別對應了五個英文單詞:Specific(明確)、Measurable(可衡量)、Achievable(可達成)、Relevant(相關)和Time-bound(有時限)。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法則,卻沒有辦法將它作為制定財務目標的階段計畫之一。

 

 

我們舉個例子來看看合理的財務計劃,在規劃時應該要長什麼樣子:

 

Specific(明確): 30歲年薪100萬左右的A先生(科技業)和同年紀平均月薪6萬的A太太(金融業)想要買第一間房子。

Measurable(可衡量): 預備要買在台中西屯,三房二廳二衞含1個車位的物件。現在三房二廳二衛含車位的物件在台中西屯大概都要1300萬以上。

Achievable(可達成) : 如果貸八成的話,還要準備300萬左右的頭款。剩下貸款若是分20年還,一個月要還近五萬。如果未來20年一個月要還五萬,幾乎佔掉家庭五分之二的月收入,小孩可能要念公立小學,家庭財務才不會太吃緊。

Relevant(相關): 要達到存頭款的目標,大概這五年內不能夠換代步工具,出國旅遊一年最多只能一次,預算抓6~8萬,手機2年換一次,其他非必要支出夫妻兩人壓在一個月在2萬以內,這樣子存錢速度才會加快。另外領到額外的獎金時可能也不能花掉,要好好的存起來,會更有機會趕快達到頭期款的目標。

Time-bound(有時限): 才剛結婚,家庭尚未很穩定,之後小孩會一個一個生出來,上幼稚園的時候沒有學區的問題,但如果是要念公小,可以買到好學區的房子還是比較好,所以要在五~七年內存到300萬買房,約在第一個小孩上大班的時候要有自己的房子。

 


上面舉的是買房的例子,但社會上大部分人的終極財務目標,還是訂在要富足退休。近年社會雖熱衷討論退休規劃問題,但「說得多、做得少」,多數人還是沒有認真做好妥善規劃,更別說認真執行了。30到50歲的族群,通常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況良好,資金也不缺,沒想到退休金問題,也沒警覺該做合適的長期財務規劃。不過受到政府推動公教人員年金改革,還有勞保破產、健保費率調漲等議題發酵的影響,社會大眾慢慢意識到退休金應該多靠自己未雨綢繆。

 

說到退休計畫,這種十幾二十幾年後的事情,很多人都會覺得像是瞎子摸象。不過好的財務規劃就像導航一樣,當我們沒有GOOGLE map時,可能離開自己居住的縣市以外就很容易迷路了,但若有詳細的地圖指引,即使到了一萬公里以外的美國,照樣可以找到想去的景點或商店。SMART原則一樣可以用於退休規劃,我們繼續用A先生和A太太為例,來幫30歲的他們規劃退休

 

Specific(明確): 30歲年薪100萬左右的A先生(科技業)和同年紀平均月薪6萬的A太太(金融業)想要規劃退休。

 

Measurable(可衡量): 目前單純夫妻兩人一個月的花費大概是五萬,不過如果考慮到通膨每年1~2%,30年後一個月大概要花八萬左右,才能夠有現在五萬的生活品質。如果預備活到90歲,理論上夫妻兩個人要再花3000萬以上。


Achievable(可達成) : 如果以60歲時存3000萬為目標的話,以年複合報酬率4%來算,每年要存下53.5萬,還要生活買房養小孩,實際上幾乎是做不到的。但若50歲當年賣掉自用住宅,獲得1500萬,一次全放進年複利1.5~2%的躉繳儲蓄險,到60歲的時候至少有1750萬。而30~50歲這段期間,如果兩人每年咬牙存下20萬來投資,以年複合報酬率4%來算,50歲時有580~600萬,這筆錢在50歲的時候拿出來放定存利息1%,兩人60歲的時候至少也變640萬了。這樣算起來50到60歲這段期間只需要補足600萬左右的缺口,等於1年要存60萬,在夫妻兩人尚有工作收入,但是又不用繳房貸不必養孩子的情況下,應該是有機會達成的。


Relevant(相關):因為這個計劃時間長,變數也多,至少需要考量到 (1) 中間不能失業太久,夫妻兩人都必須大部分時間有持續性的收入 (2) 人身風險管理要做好,保障要足夠 (3)房價不能嚴重下跌  (4) 這個財務規劃沒有考量到勞保/公保或國民保險的年金給付,如果社會保險一直沒有中斷,應該可以提前達成退休目標 (5) 3000萬放定存的年息至少有30萬,如果有找到3-4%收益的穩定金融商品,每年還可以生息90萬以上,說不定退休後可以花的錢比預計更多,生活品質可以更好。


Time-bound(有時限): 60歲退休。



資料統計美國人平均花20年來準備退休金,如果我們可以把準備時間拉長至30年,那麼我們可以準備的更輕鬆。俗話:『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除了思考怎麼規劃,計畫的執行力更是重中之重。

 

所有的財務規劃就如同跑馬拉松一樣,你知道終點在何處,但是起跑時一定看步道終點線。開跑後前面5公里先熱身、之後的5~10公里跑得起勁,接下來5~10公里開始累了,中間10公里可能十分不容易,會辛苦到令人一度想放棄,但意志力若夠強、可以堅持到最後5公里,慢慢在眾人的加油下繼續邁步,漸漸的就可以看到前方終點線的輪廓,最後一鼓作氣再拚一下,就跑完了全部的路程。

只要有適當的計畫、有執行下去的堅持,任何人都可以掌控好自己的財富,財務規劃其實真的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