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書摘 I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書摘 I

  1. CH1 所得與產出

長期以來,勞務所得佔國民所得的三分之二,資本所得佔國民所得的三分之一。而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及1929年經濟大蕭條,使得資本所得所佔國民所得的份額,在1950年代來到歷史低點;然而資本的興盛,在二十一世紀初又達到了近代的高峰。資本的本質已經完全改變,由18世紀以土地為主,轉為21世紀以金融和工業為主。

名詞解釋:資本/所得比 (資本存量總額除以年度的所得與產出流量),之後會常常出現這個名詞。

折舊頗為可觀,在目前多數國家約相當國內生產毛額的10%。國內生產毛額扣除折舊,所得到就是國內生產淨額,簡稱為國內產出。

資本分配不均的情形主要發生在各國之內,而非國際間,對立最嚴重的也是每個國家之內的窮人和富人,而不是國與國之間。

勞務所得:型態可以是薪資、酬勞、紅利、獎金等。

資本利得:型態包括利潤、股利、利息、租金、權利金等(用錢賺錢)。

國民所得=資本所得+勞務所得

資本,包含的是人力以外,所有可以被個人或團體擁有的各種型態的財富,可以在固定基礎上,於市場被移轉或交易。

將資本(存量)除以年度所得(流量) 這樣計算出來的數值稱為資本/所得比(再次出現這個名詞), 標記為B。目前所有已開發國家的資本/所得比都介於5到6之間。

日本和義大利B值大於6, 而美國和德國的B小於5。

2010年代已開發國家,人均國民所得相當於30000歐元,亦即每月2500歐元。同理,每人平均私有財富相當於180000歐元,亦即6年的國民所得(再次重複剛剛提到已開發國家資本所得比5到6倍的狀況)。其中90000歐元以住宅不動產的型態存在,其餘90000歐元是股票、債券、其他持股、儲蓄或投資在企業或公部門的金錢。

資本主義的第一條法則: 資本所得=平均資本報酬率*國民財富算式:30%=5%*600% —- 用文字來說就是,假設國民財富等於國家國民所得的6倍,而資本每年的平均報酬率又等於5%,那麼資本所得佔國民所得的份額即為30%。這條恆等式說明了資本主義的3個重要概念,即資本/所得比、資本所得佔國民所得之分額、以及資本報酬率之間的關係。

19世紀之前,農業社會的土地平均報酬率大約是4-5%,單一資本的價值約略相當於其所帶來年所得的20倍,是明顯公認的事實。來到21世紀初,不動產的平均報酬率(租金)大概也接近4-5%。至於投資在企業的資本,則有6-8%的稅前報酬率。

資本主義的第二條法則:一個國家的儲蓄率越高,同時經濟成長越低,那麼其資本/所得比(B值)也將越高。(後面會繼續提到這件事)

CH2 經濟成長:現實與假象

經濟產值的成長其實包含兩個面向:一是人口的成長,另一是每人平均產出的成長

舉例來說,2013-2014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是3%,但因為當前全球人口也同時增加約1%,所以全球人均產出(或說全球人均所得) 其實只增長約2%。

全球在1700年至2012年的成長率,平均每年是1.6%,其中0.8%來自人口的增加,其餘0.8%來自於人均產出的成長。

這樣的數字看起來令人失望,但經濟學家計算,西元元年到1700年之間,人口與經濟的年成長率甚至還不到0.1%!準確來說,人口每年成長0.06%,人均產出成長0.02%。資料顯示西元元年全球人口約2億人(用的是羅馬帝國人口普查,在西元元年大約全帝國5000萬人的資料去推測的)。而西元1700年約為6億人,實際上要等到1700年之後,全球人口才加速成長。18世紀的成長率約為0.4%,19世紀則達到0.6%,20世紀的全球人口成長率來到令人驚訝的高峰每年1.5-2%。據聯合國推測,人口成長率將在2030年代降到每年0.4%,並在2070年代回到0.1%。而且2050年到2100年,每年0.1-0.2%的人口成長率幾乎全來自非洲,美洲人口成長停滯,歐洲-0.1%,亞洲-0.2%。

人口停滯甚至減少,將會加重先前世代所累積資本的重要性;經濟停滯也是如此。在經濟成長疲軟的社會中,資本報酬率很可能會大幅超越經濟成長率,而繼承財產的重要性將會回升。這個長期現象已經在歐洲發生,也會擴及其他地區。(本書每一章都有提到繼承的重要,有富爸富媽真的很爽)

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處於全球領先的國家,能長期將其人均產出成長率維持在1.5%以上。請把這樣的事實謹記在心。經濟學家的模型預測,先進國家的人均產出成長率,在2050年到2100年間逐步減到每年平均低於0.5%的水準,而全球的總生產成長幅度在2012到2030年會維持在3.5%左右,2030-2050年間下滑到3%,21世紀的後半葉再降至1.5%。

另外回顧一下歷史,通貨膨脹其實主要發生在20世紀,在之前的幾個世紀、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通貨膨脹幾乎不存在。

1726年至1914年,有將近200年的時間,貨幣和貴重金屬的匯兌率是穩定的。但1914到1945年的衝擊( WWI及WWII),使得戰前所有貨幣指標都失去意義,特別是通貨膨脹,此後從未真正消失過。

2%的通貨膨脹和0%的差異很大,假如將2%的年度通膨,加上1-2%的實質經濟成長,即意味該年度的所有經濟數據–產出、所得、薪資–都將以接近3-4%的速率成長,如此一來十幾二十年,所有的數字大小都會完全改觀。

——————————————————————————————————————-

這一章我覺得寫的振聾發聵,一來是告訴了我們人口成長在GDP成長所佔的重要性,二來是告訴我們其實”通膨”是這100年才有的。確實,如果扣掉人口成長和通膨,已開發國家的GDP這幾年確實幾乎成長不到1%。作者很明確的告訴我們,全民發大財是不可能的……

CH3 資本的型態轉變

英法兩國資本/所得比的演變極其相似,在18世紀時兩國的國民資本約相當於國民所得的7倍,在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之間資本/所得比銳減為2-3倍,到了2010年代,英法兩國的國民資本又回到了國民所得的5-6倍。

雖然長期下來資本/所得比繞了一圈,幾乎回歸相同水準,但原以農地為主的資本,已改由不動產、商業資本以及投資在企業和政府機構中的金融性資本取代。

而近年來,公有資本加上國家負債,幾乎是負的或不超過國民所的的20%。換句話說,資本幾乎由民間持有(經濟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