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書摘 II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書摘 II

CH4 從舊歐洲到新世界

看過一遍沒有心得,主要集中在歐洲的變化,對土生土長的年輕亞洲人我–沒有甚麼驚艷的內容。

CH5 資本/所得比的長期發展

一個國家的資本/所得比(B)與該國儲蓄率S和經濟成長率g之間的關係 B=s/g

舉例來說,若某國家每年將國民所得的12%做為儲蓄,而其國民所得的成長率相當於每年2%,那麼長期下來 其資本/所得比將等於6倍。

若S=12%, 而g=2%, 則B=s/g=600%

這標示一個簡單卻重要的事實,一個儲蓄高而低經濟成長的國家,長期下來會累積大量資本,而大量資本可能會對該國的社會結構與財富分配產生重大影響。換另外一個方式說, 在一個經濟成長近乎停滯的社會當中,過去累積的財富占有不成比例的重要性。這也意味著持有資本者,在固定的分配狀態下,可以掌握更大份額的財富。

CH6 二十一世紀的資本所得與勞務所得相對佔比

資本的純報酬率及長期近乎穩定的現象,從18、19世紀的4-5%到現今的3-4%,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實,接下來也未反覆提到這個數據。

19世紀的小說家,法國的巴爾札克或英國的珍奧斯汀,在小說中資本與每年租金收入以5%(偶爾為4%)報酬率換算的方式,被視為理所當然(傲慢與偏見中,達西有兩萬英鎊的租金年收入,表示有一百萬英鎊的資產),如果碰上一筆好生意(巴爾札克小說中高老頭的製麵廠 或托瑪斯爵士在殖民地的產業),這類投資的報酬率可以達到7-8%!多出來的報酬率,相當程度來自經營事業的勞務報酬,或是計入了風險溢價,如果是安穩的資本純報酬率,通常就是4-5%

對資本平均報酬率而言,真正有重要性的,是住宅不動產年租金的數值。住宅不動產約佔國民財富的一半,年租金則約略等於不動產價格的3-4%

另外要注意實質資產和名目資產的區別,實質資產是和經濟活動連結在一起的資產,如不動產、股票等,其價是會隨著經濟變動而起伏,名目資產則是帳戶中的存款、政府債券等, 容易被通貨膨脹所侵蝕。

剛剛講的資本純報酬率,是實質資產的報酬率,不必扣除通膨的侵蝕,幸好實質資產,常占所有家庭持有資產的四分之三,有時甚至達十分之九(這裡指得應是不動產)。

通貨膨脹主要是造成財富的重新分配,而不是長期的結構性改變。

國民所得=資本所得+勞務所得。在18世紀末,資本所得佔國民所得的35-40%,但19世紀中,資本所得佔比來到國民所得的45-50%(每年的所得有一半是用錢賺錢得來的)。此時就正好是馬克斯著手撰寫資本論的年代,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資本所得佔國民所得的5-10%, 此時是歷史的低點。在1980年代,資本所得的占比回升到國民所得的15-20%,2010年代,資本所得則占所民所得的25-30%

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如果回歸到歷史常態性的低度經濟成長,加上特別是人口零成長甚至負成長的狀態下,資本的重要性會回升。這意味著在成長停滯的社會中,來自過去積累傳承的資本之重要性會上升。21世紀下半葉,若資本/所得比等於七到八倍(目前人口停滯、年齡老化的國家已呈現這樣的狀態,如日本2010年代資本所得比是7倍,義大利則是6-7倍),而資本的純報酬率又長期穩定維持在4-5%,那麼屆時資本所得的份額將占年度國民所得的30-40%

 

心得: 台灣漸步上日本後塵,GDP的成長扣除通膨之後幾乎不到1%!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這一本書的前六章內容,清楚告訴我們過去幾個世紀的變化及未來社會可能的樣貌,對比富者更富的現在情況,我深深覺得本書在學理上及現實上的說服力。

下面7-12章傳遞的重要訊息是: 沒有任何自然力,可以確實減少資本的重要性,及歷史上通常佔國民所得30-40%的資本所得份額,這也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