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教育講座課前信

我總覺得教育最大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對學習保有熱情與動力。

學習,不是學課本上的知識就夠
閱讀,不是讀課本上的內容就好

不是學校月考考了前幾名,才叫做有好成績

不是評量寫最多參考書都念完,才算是有努力有用心了

不要讓孩子誤以為,他如果考卷上的分數不好,就是沒有高智商、沒有天賦、學習能力不足,就等於將來沒有成就。父母和師長不應該用這麼粗糙的方式,去預測孩子可能有無限發展的未來。這是個多元發展且變化很大的世界,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在未來接續著運作。

各位應該常常聽到我一再重複: 數學好不等於會賺錢,懂理財和功課好沒有絕對正相關。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要考這麼多死記死背的東西? 這不是以後Google就可以查了嗎? 英文好真的有大加分嗎? 我是希望孩子英文好還是更希望他養成願意天天看NCBN 和 Bloomberg的習慣? 如果是後者 ,那可能和英文沒有關係,畢竟現在google網頁翻譯已經做得很不錯了,而十年後只會比現在更好。

我的英文比我先生好,可是2020/11/9那天誰先去看輝瑞疫苗的報告? 我先生! 所以到底教育是要養成很好的能力還是求知若渴的心態? 給我選擇,我一定選後者。畢竟很好的能力不見得會生出求知若渴的心態,但是求知若渴的心態可以生出好能力,只是這個能力不見得反映在成績上就是了。

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關愛中成長。每天,都跟孩子聊聊天,說說話,問問他學習的狀況(不是成績的好壞喔)和人際相處及團隊合作的情形,多鼓勵他分享生活經驗和對事件想法/觀點。我猜想: 二十一世紀的孩子,要會活用所學的知識,要對不懂的東西保持想要繼續理解的熱情,才可以在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活下去,絕對不是只靠國中會考或大學甄試考高分,就可以獲得安全無虞又富足的未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Line貼圖插畫師、Facebook 社群小編、自媒體工作者、知識變現頻道、YouTube 網紅、直播主、自駕車程式設計師、人工智慧開發者、APP設計師、大數據統計學家…….還有很多種因為我見識不足而無法舉例的職業,僅僅十年前,這些工作都還是不存在的! 這是個多元發展且變化很大的世界,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在未來接續著運作。

我最想給孩子的教育,是讓他們學會一種熱情: 對不懂的東西保持想要繼續理解的熱情。是讓他們從父母師長的身上學到一種態度: 一種即便是成果不如預期,還有意願仍舊努力與堅持下去的態度。是讓他們從同儕相處中學到一種能力: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在人生旅途中互相照亮。上述這些我好希望孩子們擁有的特質,都不是用考卷和分數可以衡量出來的。

美國小型企業節( small business festival) 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商業場合,這個研討展覽會的創辦人Marthew Pollard曾經在書上這麼描寫自己: “小學時,我告訴老師我長大以後想當律師,老師卻回我: 「你應該訂一個比較實際的願望」我在學校花上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的時間,但仍然落後別人一大截,直到17歲,我才知道我有光敏感綜合症,我高中畢業的時候,閱讀能力無異於國小六年級的學生。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我和其他同學一樣,一切正常,或許我就和一般人一樣安於現狀,然而因為閱讀上的缺陷,我不得不比原本假如正常的自己更努力,我並未擁有和別人相同的天生才能,所以必須從其他方面認真彌補差距,但就是因為這多走的一哩路,反而給了我別人沒有的優勢。我喜歡這麼解釋: 我們的失敗,正是為未來的成功灑種。” 喔,Marthew Pollard 最後成了一個教育專業人士銷售模式的大師。身為醫師,我有幸接觸許多不同行業的佼佼者,這十年和患者交換人生經驗下來,真心覺得學歷不是一切,有熱誠、有信念,高挫折容忍力,願意正向面對挑戰的終生學習者,才是(自己人生的)勝利組。

最後,我節錄一下一本我很推薦的書”正向聚焦“的部分內容: 身分認定常是由特定的行為、能力、特質、信念、期待、價值觀組成,彼此之間具有連貫性和一致性,而且在大多數的情境下,都會表現出不相違背的行為。一個人要能明確的說出自己的身分認定,通常需要長期的自我觀察,包括各種經驗的累積和總結,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別人的回饋。身分認定的建立,需要有足夠的行為事實,而身分認定一旦形成,就會對行為發揮極大的影響力。因為人們傾向做出與自我形象相吻合的行為,如果行為和形象不一樣,內心的焦慮和衝突就會浮現,逼使一個人去修正行為,以符合他自己的內在形象在身分認定上的正向聚焦,會引發更多正面積極的行為表現。(p139-p144)

我對自己的身分認定是”一個努力的人”,我在母職的身分認定是”一個負責的母親”,我期待正向聚焦給孩子在教育中的身分認定是”一個願意持續學習的人”,為了塑造他這個中心價值觀,我願意在生活中常常正向回饋他在學習中的努力過程、多方面肯定他的付出、鼓勵他的成長、給他表現的機會,你呢? 你又怎麼看待你自己的親職? 你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幫他貼上怎樣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