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教育講座心得及內容

先把三位講者的內容分享一下:

台中明道中學汪大久校長

台中光明國中胡金枝校長

台中惠來國小謝秀娟校長

 

我的國小念的普普通通,但都還算愉快,至少成績都還在前半,沒有甚麼太大的挫折。到了課業壓力變大的國中,我的心態並沒有馬上調整。上了國中的第一個月,我認識了一個神人,這個神人就是金庸大師,這註定了我的國中生活沒有一個好的開始。

 

記得國一上第一次月考的前一天,我神鵰俠侶將將好唸到小龍女跳下絕情谷,到底是數學考試重要還是楊過的命運重要呢?幾經掙扎之後,我選了楊過(<–再讓我重選十次,我還是選楊過)。於是隔天月考,我數學考了76分。我是不知道别班如何,但76分的月考成績,大概是班上倒數第1~3名,不意外的,我被我老爸胖揍一頓,然後被抓去當時很有名的居仁國中黃x生老師家教班。

 

不過畢竟才剛上國中,我的心態大扺還是很正面,總覺得把金庸大師的神作唸完之後,應該就可以心無旁務的認真於課業上了!? 我就真的是這樣幻想著,然後加速趕全集三十六本的進度,劃錯重點了對不對?沒辦法,國中生的思維就是這麼奇葩……更悲慘的是,我K完金庸全集之後,又迷上八點檔連續劇了!!! 所以小妹我的功課有進步嗎?各位不要猜錯,當然有啊! 畢竟連續劇一天只播一小時,不像金庸全集是可以自己趕進度+擇日複習精華劇情的(攤手)。那我老爸老媽怎麼肯讓我追劇呢?不是他們肯,是他們不知道呀!因為我家一直是透天,他們在一樓看,我在二樓看,還可以看不同台互不打擾呢哼哼哼~這個經歷讓我深切體認到: 為了管教小孩容易,應該考慮住大樓,給各位朋友參考囉。

 

我的成績從國一第一次月考22~25名,緩慢上升到國一上學期大概20~24名,真的是很不怎麼樣,但是 「墊底」這件事,可能和考前幾名一樣,是會慢慢習慣的,不過那段時期我並沒有特別自卑,因為我老是覺得「我沒有盡力讀書,我如果認真努力,我一定會一鳴驚人」,現在回頭看,那時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勇氣 (不是梁靜茹給的,那時候還沒有這首歌)。 但這個信念支撐我整個國一,在課業上雖然得不到成就感,但也不會過分挫折。

 

我青少年時期心態上的轉捩點,應該是在國一下。我們班上29個人,我國中三年,成績都是倒數比正數快。我那個年代,居仁國中資優班的月考成績單從第一名到第十名會一一標示名次,從第11名之後,就只有各科成績了。成績單上沒有總分欄,更沒有加權排序(主科比重大,像國語x5,數學x5,歷史x2,公民x1這種的),從11名之後,想知道自己第幾名,得要自己去算(其他人)的總分,再把名次生出來。我生活終認識的人以及大多數的醫師,大概很少有算總分算名次的經驗,但是這件既無聊又沒有建設性的工作,我做了3年。國二上第二次月考,我不知哪根筋接錯,竟然考到一次總分排14名,加權排序16名的好成績! 以前我們成績單都要帶回家簽名,為了方便家長看,老師有規定自己成績那一欄要用瑩光筆加底色,我由於功課不好,所以成績單都是先給爸媽簽完,老師要檢查前才劃線,但這一次因為考的特別特別好,我在給爸媽看之前,就在我的成績那一欄先用瑩光筆註記好了。

 

月考成績單和聯絡簿一如往常的簽完了,隔天一早,媽媽和爸爸準備好我的早餐,目送我出門,我以為國中一年多來,唯一一次”倒數比較慢”的成績,他們應該要至少口頭勉勵我一下,我故意把鞋子穿慢一點,等待他們說些什麼,但我錯了,他們什麼也沒說……或許我應該主動問問他們?? 「媽,聯絡簿和成績單有簽嗎?」「有啊!」「你有看到我第幾名嗎?」「沒有啊,上面又不會寫。」我娘多看了我一眼「怎樣了,不會是最後一名吧?」「沒有,我14名。」我媽鬆了口氣,稀鬆平常的回了一句「喔!」

 

我想我那時應該是快哭了,眼睛看出去模糊一片,我重重的被打擊了,在升學主義掛帥的年代,成績不好的人大概就是像我這樣,好不容易從20名進步到14名,上國中近一年來,就這麼一回從前面數比較快,老師不知道,同學不知道,連爸爸媽媽都不知道。有一句話說 ” 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不關心”。一個月努力認真得到好成果之後,被至親無視 (其實長大回想也沒那麼嚴重啦,他們應該只是忙沒有發現,所以我現在養成了須要稱讚會告訴別人趕快稱讚我的習慣,畢竟每個人有成就感的點差很多) 的難過,我一直一直記得。從此之後,我國中再也沒有在前20名過。

 

能走到今天,我想我離「不會讀書」有很大一段距離,但連我應屆考上醫學系的人,都曾經在學習的路上,被”不夠好”的成績弄的心靈滿是傷痕,那些真的天賦不在讀書考試上的人,再怎麼努力都讀不到私中/四省中的人,他們18歲前的日子,又是怎麼過的?會挫折嗎?會自卑嗎?會自怨自艾嗎?一次又一次認真但又沒辦法反應在成績單上/無法獲得父母師長關愛的眼神,會讓他們放棄自己嗎?永遠都考後面幾名,到底會造成什麼影響?會因為須要搶奪關注或自我肯定,甚至得到虚偽的成就感,做出不正確的選擇(霸凌他人/吸毒/言語尖苛)嗎?小孩子或青少年會因為學業不佳而長期自我評價低落甚至嚴重失去自信嗎?長久下來在課程理解上「習得的無助」會改變人本身樂觀進取的特質嗎?

 

一直到現在,面對可能不像我一樣聰明的女兒,我都還在想這些問題的答案。居仁資優班好不好,很好,明道、曉明、衞道好不好,很好,從小雙語好不好,很好。很好不代表很適合(我自己或我的孩子),這是我的結論。

 

繼續講我自己的故事: 在課業上找不到成就感的孩子是很辛苦的,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大致可以分成兩種目的:一是獲得獎勵、二是逃避懲罰。身為學生,既然費心在成績上沒有獎勵只有懲罰,自然而然就慢慢失去了學習的動機。我在國二的時候學習狀況差到了一個頂點,班上29個人,最糟的一次是段考26名,那一段時間中,是完全沒有動力在課業上的,請問各位有想過一班29個人,班上22名和26名到底差在哪裡? 倒數第三名的人是比倒數第八名的人笨嗎?倒數第四名的人難道比倒數第六名的人不認真嗎? 倒數第二名的人和最後一名有何處不一樣? 是最後一名讀書特別沒有方法? 或他的家庭格外不關心不溫暖? 還是他時間管理不當? 說實話,即使我國中三年大多在到數四名到倒數八名掙扎,但我大部分時候也感覺不出來這兩者(倒數四名或倒數八名)差在哪裡,但我已經知道,「比爛」這件事情,也是可以被慢慢訓練習慣的。

 

國中我做過許多荒腔走板的事,連續遲到兩天這種事情,對我來說是稀鬆平常的 (有誰會在意成績倒數的小孩幾點到校呢? 不好意思真的沒有! 如果早起坐公車去上學得不到獎勵,那為什麼不睡晚一點呢? ) ,曠課一整天也偶有發生 ( 不過提醒一下國中生如果真有曠課,要記得補病假單,不然會被記警告喔! ),聯絡簿/週記一整年沒給家長簽 (但是有簽,自己幫爸爸媽媽簽名,最神奇的是我爸媽都不會要我拿出來簽,他們可能也蠻怕自己氣到生病的??)。您可能會說這有甚麼好大驚小怪的?是沒有啦,真正糟糕的事當然還有,就讓我保留一些秘密,和大家一起忘記吧!畢竟誰沒有過去呢呵呵呵呵~~~

 

我想要再強調一次,「比爛」這件事情,也是可以被慢慢訓練習慣的,所以呼應汪大久校長講的,給孩子成功的經驗很重要,真的很重要,如果他在課業上沒有成功的經驗,那父母師長的功課是要幫他在別的領域創造一個,成功的經驗有很好的動機增強效應,並在其他領域複製,我爸常說: 成功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我用了很久的時間 (超過十年)去證明它並深有體悟,有空再慢慢跟大家分享。

 

那是甚麼事情稍稍改變了我? 答案是校排名這件事。在我那個年代(民國八十幾年)的居仁國中,只要校排名在一百八十名以內,就有很大機會考上台中一中或台中女中。國中三年一直要到國三有複習模擬考的時候,才有校排名的出現,在這之前我們都只有班排名。第一次校排名的時候,我好像是一百五十幾名的樣子,這件事情讓我非常非常的驚訝,原來我沒有我想像的這麼差! 原來我不只有機會上四省中,我甚至還是有機會和班上其他女生一樣上第一志願! 說來好笑,一樣是模擬考班上24還是25名,我卻有了重生的感覺。( 呼應汪校長講的,功課不好的孩子有沒有在思考自己的未來? 有的!他們對職涯發展的考慮,想的和功課好的孩子一樣多,所有的孩子即使功課不好,都還是期望自己有一個好的成年生活,畢竟每個孩子甚至大人都期待成功。而且學業上沒有成就感的孩子,他們更渴望、更珍惜成功的經驗!即使成績差強人意,但千萬不要吝嗇於大力讚美孩子在學業上或其他方面的努力及付出,因為功課不好的孩子,平常獲得的鼓勵/獎賞和成就感真的很有限,聚焦於努力的過程而不是聚焦於好的結果,讓孩子知道一分耕耘不見得有一分收穫,但是多一分努力總有多一分好處,這反而會更容易培養出挫折容忍力和孩子的成長心態。)

 

從這個時候,在班上倒數第四名或倒數第八名,我突然發現它們的意義不一樣了! 如果我是班上倒數第八名,我的校排名會在120名內,傳說中那是穩上女中的!! 即使我仍然還是居仁國中三年二十八班女生最後一名,可是我有了新的努力方向,我要努力讓自己在校排名一百二十以內!! 過了十幾年我才知道,這是「身分認定」不同的力量,雖然一樣還是班上女生最後一名,但是我用另一個角度 (校排名有進步)去看,就會重新產生在學業上努力的動機。

 

後面的事情我草草帶過, 反正我校排後來都在一百出頭,因此我開始願意努力於課業上。我的同學們真的很優秀,即使我努力了,但我一直是班上女生最後一名直到畢業,嗯……高中推薦甄試前我的導師還跟我說「XX,好好加油,你如果上女中,我們班就全上女中了」。是實話,但是有點傷人,但感謝他是私下跟我說這句話的!至少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我的自尊。 時至今日我已經快40歲了,我還是很感謝國中導師對叛逆的我,在她容忍的範圍之內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最近在看”正向教養” 這一本書,裡面有一句話我覺得好讓我震撼:父母師長怎麼會愚蠢的以為,要讓一個孩子表現更好,必須要先讓他感覺更差 ? 胡金枝校長在演講中每一個問題,幾乎都要我們反思: 是我們覺得孩子不認真? 還是孩子有覺得自己不認真? 是我們對孩子的成績/未來職涯感到焦慮? 還是孩子對自己的成績/未來職涯感到焦慮? 是我們需要孩子成績好? 還是孩子要求自己成績好? 是我們需要孩子考上一中女中,還是孩子自己要求要考上一中女中? 我們覺得孩子不讀書,我們讀給他們看了/或是陪他們讀了嗎? 我們覺得孩子沉迷電玩,那我們一天滑多少手機? 我們不信任還孩子對3C用品能自律,那孩子又真的可以相信我們滑手機是為了工作嗎? 還是我們剛好證明了大人一樣也不值得信任?

 

教育從來沒有特效藥,就像人生要成就自己沒有捷徑一般,但是我們可以一起努力,讓自己更好,也讓孩子感覺更好! 用汪大久校長分享的一句話結束這篇文章: “I’ve learned that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said,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did, but people will never forget how you made them feel.” ― Maya Angelou

 

看到最後的人有小獎勵喔!! 這是講座分享的影片 給大家參考~~

我要告學校!!

謝秀娟校長用一部影片詮釋素養

謝秀娟校長分享身教重於言教

汪大久校長推薦親子影片

偷渡一個我很喜歡的影片: 尊敬(我覺得應是尊重)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