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投資美股嗎?

先說答案,當然不是!

那為什麼還要分享這麼多美股的事情呢? 因為像我這種指數化投資的狂熱支持者(對阿,我承認),大部分接觸投資標地的都是在美國股市交易的指數基金,持有台灣五十,等於持有八成的台灣股市,但買進IVV或SPY等於買進整個S&P500指數,美國市場ㄟ,占全球金融快一半的份額呢!如果再買進代表已開發歐洲的VGK, 已開發太平洋國家的VPL, 和追蹤新興市場指數的VWO ,若以上四檔ETF都有配置到,那就等於布局全球百分之九十的金融市場,並取得全人類經濟發展絕大部分的報酬,這樣聽起來有沒有超專業又超勵志的?
但是專業和勵志可以吃嗎? 不行啊……老實說,我當初根本沒想那麼多,我只是一個說風就是雨的急性人,五年前,我在書局看書,被這本書的聳動標題吸引,興之所致買了下來、正好這本我看的第一本指數化投資入門書,有把美國網路券商firstrade證券戶的開戶過程圖解的很清楚,開了電腦並照著書上的說明一步一步做,然後再寄了航空文件給美國券商審核(現在已經不用寄了,網路上傳照片就可以),後來竟然真的很快就有了帳戶,而我本來就持有一些美元,又已經是國泰世華銀行VIP戶,電匯到美國不用太多手續費,於是匯了一些錢進去、再按書上介紹的十幾隻ETF中挑了五檔買,就這樣稀里糊塗開始了我的美國股市投資之旅。所以有時候急性子也是好事,至少在一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建議出現在我面前時,我的執行力蠻高的,像我用部落格放衛教資料也是,初始原因也只是因為醫院印衛教資料要上公文,但是我不耐煩跑這些行政流程罷了(不好意思扯遠了,但還是請大家多多支持利用我努力製作的甲狀腺和糖尿病衛教資料,我可是很認真在做醫療工作的!!)。

所以重點是甚麼? 即知即行? 也不是喔,請注意,會讓我衝動想開戶的原因,是因為我本來就持有一些美元,想讓這些美金配置在除了銀行定存和美元保單之外的資產類別,若我一開始沒有買美金的習慣,應該也不會開美國券商戶了。回過頭來,我反而會給手上沒有美元的人不同的建議,應該先了解美元,擁有國內銀行的外幣帳戶,並兌換過一些美金後,再考慮是否配置美元計價的資產,只有當對持有美元及匯率兌換有一些粗淺的經驗,之後再思考是不是要進入美元計價的金融市場。

若是沒有美元兌換的經驗,貿然的進入美國市場,可能會常常對匯率風險擔驚受怕,假設持有二十萬美元好了,若年頭到年尾台幣兌美元升值1.5元(譬如2019年初到年底,美元匯率從31.4升到29.9),就等於甚麼事都沒做,帳面上就少了三十萬台幣,壽險業和電子業不是常常在抱怨台幣匯率變動產生匯損嚴重影響營利嗎? 當持有美元之後,您慢慢的就可以將心比心了…….

要進入美國股票或債券市場之前,應該要先分析自己持有美金的心態,可以接受多少比例的資產是以外幣持有呢? 美元兌台幣匯率多少時可以考慮開始換美元呢? 台幣升值到29元兌換1美元時要不要大量買進美元? 如果台幣貶值到33元兌換1美元時,要不要部分美元換回台幣賺匯差? 若台幣更弱勢、貶值到35元兌換1美元時,是否要把所有美元換回台幣呢? 這些問題,我覺得都要先想過,稍稍有個腹案,才建議開始把部分資產配置在美元上。

說回我自己,當時為什麼會想持有美元? 純粹是因為太害怕中國五桶台灣的關係,既然在我有生之年,台灣獨立的機會幾乎沒有,那持有大量的台幣資產似乎不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我是生了小孩之後,才開始習慣持有外幣,可以說我買進美元,是為了小孩買的,因為我希望我的女鵝們在二三十年後,還持有一個仍然存在的貨幣,或許是杞人憂天,但我的思考模式當時確實是如此,現在也沒有改變。

話說回來還沒持有超過十萬美元的(為什麼說十萬美元,因為我建議的第一桶金金額是三百萬台幣),先別急著進入美國金融市場吧! 先把自己的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資產配置規劃(譬如一半資產放自用住宅,三分之一放金融市場,金融市場的股債比是7:3,剩下大部分放保險,還有活存要有3-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這個叫做資產配置規劃)、想要投資的方式、可以開始投入金融市場的金額、之後預定投入市場的金額和時間(比如計畫一年買3-6次、一次投入台幣5萬到10萬元等等) 都先整理出來,再來想後續更複雜的問題。台灣也有台灣五十可以買,也可以定期定額投入台股指數,這一樣是指數化投資。在還沒累積足夠的經驗和知識前,不要貿然進入不熟悉的市場,這是我的建議。

最後因為這一篇根本不是講美股,所以被標題騙進來後,覺得看完沒有收穫的人,真是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