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或租房,關鍵不同在哪?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自用不動產

「買房好還是租房好?」這不是辯論比賽,是真實人生常常遇到的問題。當然買有買的好,租有租的好,不能一概而論。但請大家假設一個狀況 : 如果房價回到二十年前的水準,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想買房子而不是只選擇用租的。換句話說,買或租,其實關鍵在「買不買得起?」

 

先講我的結論,我認為只有一種人可以一生用租的,就是有錢人,因為當她/他真的租不到房子時,一定有能力立刻買一間,而且買下去不會造成財務上的困難,這樣條件的人當然可以一直租房下去。確實以市中心的房地產而言,用租的比用買的相對負擔少得多(台中三千萬的華廈常常月租5~6萬,換算成投報率的話,年報酬率才2%甚至不到,所以通篇都是以自用房地產的角度切入,完全不考慮房子買賣的價差喔),而且租房子的可變動性比較大,在預算足夠的情況下,能夠隨心所欲的換地點、換大小、換建案、換新舊,隱形的成本也比買房低很多。但是如果買的起,我仍會建議要買的。

 

我們今天很現實的從個人財務和稅賦的觀點切入,來討論一下買房的優勢。

 


先從財務規劃的方面來看買房,為什麼建議要買房呢?因為長期來看,房價不會一直跌,但是房貸會被通膨吃掉,這就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這個狀況仍然存在,買房就還是比租房好。

 

曾經我也會覺得在少子化的情況下,房市供過於求,未來會走向緩跌一路。但是後來我發現我錯了,房價最差最差就是十年不漲,想要看到大跌應該是不太可能的

 

各位回想一下,十年前打工的時薪多少?現在請一個工讀生時薪又是多少?你有買過100塊以下的麥當勞大麥克餐嗎?有沒有買過25元一個的大亨堡?有沒有買過8塊錢一個的茶葉蛋?有吧?(不要騙我,懶惰文醫師也才40歲不到!) 這些東西現在用一樣的價錢可以買得到嗎?我記得我在念大學的時候,早餐店的原味蛋餅一個只賣15塊,現在呢?大概都25塊起跳了。

 

錢越變越薄,一直都是進行式,而且在歷經2009年金融風暴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的衝擊後,各國政府印鈔的速度只有更快沒有更慢,現在全球流通的貨幣量,比2007年多了百分之六十以上,換句話說,價格只比2007年增加1.5倍的物品,事實上反而變得比當時相對更便宜。有沒有這種東西呢?有,手機、電腦、機票、各種電子用品,這些比較不受通貨膨脹的影響,但是各種必需品或消耗品,包括食物/日用品/人工/房地產/耐久財(家具或汽車),這些都還是會跟上通貨膨脹的速度、甚至會超過通貨膨脹的速度。

 

可是請大家想想,假設某甲在2007年,買了1200萬的房子,貸款七成總共840萬,假設某甲一直使用寬限期和轉貸的方式,都沒有還過本金,十三年前欠的840萬,現在仍然是840萬,但是購買力是不是大大不同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了,2007年的840萬,可以買十台Toyota的Camry,現在大概只能買七台了……

 

而某甲在2007年買1200萬的房子,在2020年值多少錢呢?我們看一下信義房屋的房價指數,2007到2020漲了幾乎一倍,就算往後十年沒漲這麽多,在熱錢泛濫的現況下(十幾年前銀行貸款利率比現在高不少,核貸的條件也嚴格的多),也真是沒有大跌的空間。

 

 

但本文不是用自用房地產的角度切入,完全不考慮房子買賣的價差嗎? 那房價漲跌又和自用住宅有甚麼關係呢?? 話不是這麼說的,從個人財富累積的角度來看,這樣一來一往 (房貸因通膨相對貶值,房價上漲) 的情況下,有不動產的人和沒不動產的人,資產的差距是不是就被拉大了? 就算房價沒有上漲,站在財務規劃的觀點,不動產仍是很好的一種資產類別,應該要配置在個人/家庭資產中。今年(2020年)台股從12000點跌到8500點,又漲回11000點,如果有1000萬在股市中的投資人,可能每天張開眼睛,就是十幾二十幾萬以上的股票市值變動,但房地產這半年看來,反倒是不動如山。我不是鼓吹買房,但不動產確實具有抗通膨、緩漲緩跌的特性,因此在資產配置上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如國內市值最大的國泰人壽,也放了約10%的資產在不動產裡,以保值並賺取租金收益。我建議買的起自住房的人,可以把眼光放遠,將不動產放入資產配置的一部分。

 

 

 

可是一旦買房,錢都砸在不動產上了,甚至還揹著高額房貸,萬一需要用錢時怎麼辦呢?所以買房之後,我反倒建議應該善用寬限期不必急著還貸款,而是把錢拿來買每年股息殖利率都至少有3~4%、且絕不可能因公司倒閉而下市的股票 (正確的說,是指像台灣五十0050,台灣高股息0056這一類的指數基金)。貸款利率不到1.5%,卻能從投資賺到3~4%,不正是低風險的套利嗎?既能擁有自己的房子,又能保有現金賺取投資獲利或股息,如果已經有了頭期款,為什麼不買一間自住的溫暖小窩呢?

 


提到了貸款,那就要開始進入第二部分,從稅賦的觀點來看「台灣」的不動產。台灣的不動產持有税之低,算是全世界知名的 (很多人常拿日本房價再也沒有回到泡沫前的高點來說買房不好,但日本房產的持有稅可不是向台灣一樣,日本房產持有和維護的費用,每年大概是原購房價的3-5%喔,但台灣,每年持有和維護的費用大多小於房價現值的1%)。但我們今天主要是從房貸的角度來看政府給不動產的税賦優惠在各種貸款利息中,只有房屋貸款的利息可以抵稅。一般民眾的房貸利息,能夠在報稅時做為列舉扣除,而每一申報戶以一屋為限,每戶扣除額最高上限為 30 萬元。而這些扣除額換算回稅金,稅率若以 5% 計算,為 1.5 萬元的稅金;而稅率若以 40% 計算,最高可達 12 萬元的稅金,可以說是一筆不小的補貼。

 

我們繼續用某甲當例子,某甲在2007年,買了1200萬的房子,貸款七成總共840萬,假設某甲一直使用寬限期和轉貸的方式,都沒有還過本金,2007年的利率4%,當年利息336000元,可以在申報所得税時扣除300000,而2019年的利率2%,今年報税時,可從淨所得額中再扣除168000元不必繳所得税,假設某甲税率20%,等於少繳33600元給國税局。您說30萬扣除額不多??不不不,政府給我們養小孩的税賦優惠(標準扣除額),一個小孩才88000呢! 某甲繳房貸,在所得税税賦上所得到的優惠,相當於養兩個小孩哩~這也是另一部份我覺得房價易漲難跌的理由之一,看到自住房屋超低的持有稅以及房貸利息這麼優惠的扣除額,怎麼還會有人真心相信政府有意壓低房價呢??

 

以某甲而言,就等於付出360萬的頭款後,政府年補貼3~6萬,自己再實際每年支出13~26萬利息,向銀行租房子(房貸未還清,產權在銀行端)。那寬限期過了怎麼辦??別擔心,還一年到兩年本利和之後又可以再開寬限期,或是不嫌麻煩的話,轉貸別間銀行無縫接軌繼續使用寬限期常常也沒問題!有人會懷疑: 都沒還到甚麼本金,這樣還可以轉貸嗎?當然可以呀,現在中央銀行力主寬鬆,多的是銀行想跟你往來呢!

 

寫到這裡,想必有些人覺得頭頭是道,但也有人不以為然。即便是低利率環境,房貸利息又有稅務上的優惠,房貸本金也會因為通貨膨脹相對貶值,但是欠銀行錢總是要還啊!!  對,沒錯,所以本來買房之前就要做好現金流評估,才不會在房貸需要本息攤還時占掉太多生活費用,導致生活品質下降甚至財務上捉襟見肘。當房貸在寬限期時,也是要將(不必還本金)多出來的錢拿去做適當的投資,而非用在吃喝玩樂上花掉。

 

但是低利環境下,如果信用良好可以持續轉貸,我還真是提不起勁來認真還本金呢! 那到底甚麼時候要開始攤還本金呢?? 我的建議是 (1) 利率上升時要趕快還本金,甚至把原投資部位變現,可以一口氣多還一點 (2) 要賣房子時,本來就需拿賣房的所得把房貸本金還清 (塗銷房貸,這個仲介和代書會在房產過戶時一起處理) (3) 不需要再使用房貸利息扣除額節稅時 (4) 任何你想還本金的時候 !! 

 

買房跟租屋最大的區別,就是買房需要準備大約二至三成的頭期款,租屋只需要準備2個月的押金,之後的差異便是買房要付房貸,而租屋則要付租金。不過長期低利資金寬鬆的情形若是繼續持續下去,買房跟租屋最大的差別就是頭期款有或沒有而已。從個人資產配置和稅賦的觀點切入,若是有頭款、本息攤還的現金流可以應付,我還是覺得買房比租房好,畢竟投資失敗的人在所多有,但是買”自住房” 買到破產的人幾乎沒聽過,您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