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規劃, 一點都不難

「物價通膨很有感,薪資成長很無感」,想必是現今許多人的心情寫照。如果沒有長輩的奧援,想要購屋、結婚、養育小孩……,實在很難做到,更別說是「財富自由」了。

 

如果覺得自己做不到,收入進帳多少就花多少,花完剩下多少就存多少,日子過一天算一天,這樣毫無頭緒的生活方式,就算是獲得加薪,或者天外飛來一筆意外之財,恐怕也因為缺乏規畫,而難以累積到理想的資產。 本來凡事都必須事先規畫,未來才會有機會照著計畫的方向發展,結果也才能與預期一致。就若我們打算外出度假,總是得計畫好出發日期、度假地點、要玩幾天,好進一步規畫交通工具和路程,讓旅途順利,即使是出去玩,若全沒計畫漫無目標,恐怕也不易玩得開心盡興,財務規劃更是如此,要是沒有作計畫,只怕即使年薪百萬,仍然會覺得在金錢上捉襟見肘,購屋或退休等大目標更是舉步維艱。

 

這一篇文章,主要就是想傳達財務規劃的概念和方法,雖然篇幅長、參考資料多,

但希望能給大家建立一個關於財務規劃的初步輪廓。


理財觀念1: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

「您目前擁有的財富多寡?」

「您現在有多少資產 多少負債?」

「您家庭年收入多少? 固定年支出多少? 一年可以結餘多少?」

 

如果這些問題沒辦法在一個上午內釐清,表示你對自己的財務狀況瞭解程度不太足夠。財務規劃和看診很像,以糖尿病治療而言,我必須先搞清楚患者的平均血糖多少? 腎功能肝功能是否正常? 才能決定要怎麼用藥,治療目標又要設定在哪裡。同樣的道理,財務規劃最理想的第一步,也是要先行掌握的財務現況,了解自己的收入跟支出分別包含哪些項目?資產有哪些? 負債有多少 ? 之後才能設定財務目標並做進一步的規劃。至於要怎麼簡是自己的財務狀況,可以參考 整理財務狀況—-家庭/個人資產負債表

 

理財觀念2:準備完善的風險規劃

在達成財務目標之前,人生旅途中可能發生某些風險,讓自己過去辛苦的累積化為烏有,甚至進一步成為家人的負擔。保險在財務結構中,是擔任『防火牆』的角色,今天弄丟1000元、休一星期無薪假,不會對我們的現金流(簡單的說就是固定薪水的發放)或存款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死亡、意外受傷成殘、生病須長期治療甚至因身體狀況不佳失去工作能力,絕對會讓我們的財務狀況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保險,就是讓以上重大狀況發生時,可以把損失轉嫁的工具。

 

 

但有趣的是,我所遇到的朋友,以財務規劃的角度來看,通常都會落在「保費太多,保障不夠」這個象限。保險規劃有很重要的「雙十原則」: 適當的保費支出應該是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適當的保額則應是年收入的10倍。在瑞士再保公司的調查中,台灣顯然許多人並不符合雙十原則的「第一個十」(台灣人的保費支出平均約占收入的16%),保費支出占薪資比例過高,不僅對自己造成財務壓力之外,也排擠到正常的投資理財空間。

 

在有限預算下,過度投保了高保費、低保障的險種,自然會排擠到其他該買的保障,甚至也會影響個人資金支配,規畫了正確的保障,將剩餘的錢拿去有效利用,或許還有機會創造更大的收益。保險的規劃應該要以足額的壽險為基礎,行有餘力再搭配其他的保險類別。詳細的保險規劃,我依我個人的看法,寫在你該買的保險 I你該買的保險 II 兩篇文章中。

 

理財觀念3:建立清楚的財務目標

在決定各種財務目標的先後順序之前,要先了解哪些事情對於自己(與其他家庭成員)而言是不可省略的。有的人一定要購屋,也有人可以接受租屋但是在活存帳戶中要有兩年以上的緊急預備金能隨時動用,有人對食衣住行要求不高,不過一定要每年全家旅遊兩趟,也有人自己縮衣節食,但對孩子的教育基金預備了數百萬。

 

人人都有各自的喜好與夢想,所以每個人設定的財務目標,沒有一定的標準做法與答案;雖然金錢不是萬能,但是沒有錢萬萬不能,透過財務規劃來完成財務目標,可以得到金錢上更大的安全感。

 

進行財務規劃時,財務目標的達成時間表非常重要。有些只是短期目標,有些目標卻可能耗時數年來達成,甚至於積攢退休金這一類的財務目標,需要花數十年來預做準備。至於達成各項目標的時間表和金額,將決定金錢配置的額度和方法。

 

理財觀念4:依照時序規劃財務目標

目標設定完成後,可以知道現況及目標間的差距,再加以擬定相對應的策略。舉個例子,一個月收10萬但年支出達150萬的人,他的財務狀況最需要調整的地方,和月收5萬可是年支出僅50萬的人當然就會不同。是開源好還是節流好,哪些支出項目可以調整?初步的財務目標要設在哪裡? 達成的機會多大? 在支出上,界定兩要:想要、需要,想要可以忍、需要不能省。這幾個簡單的問題,卻是初步財務規劃的核心。想要知道為什麼從文章開始到現在都一直在講收入、支出、結餘而不是著墨於投資的人,可以先看看前文 存錢比較重要還是投資比較重要? 請一直要記得一件事,財富多和收入高是兩回事、財富多和收入高是兩回事、財富多和收入高是兩回事,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 賺到的錢不是你的錢,存起來的才是 !!

 

 

當我們每年有結餘、已把重大人身風險藉由保險轉嫁、已經有了初步的財務目標之後,才會進到比較細部的財務目標規劃,細部的目標規畫要包含兩個重要的因素: 達成時間及預訂金額。金錢觀其實是價值觀的反映,因為每個人重視的東西不一樣,所以目標也有不同,因此財務規劃是非常個別化的事,可是有目標不一定可以達到,但連目標都沒有一定不會更好。夫妻的價值觀不同,對財務的理解程度和短期中期目標通常也會不一樣,但大多數的人最終目標都是要給子女足夠的教育經費和快樂退休,這部分倒是相當一致的。

 

 

短期目標:想想未來的1到2年內,自己有哪些需求、期望與考量。也許想要買車要30萬? 存下購屋頭期款要200萬 ? 還是準備第一桶金100萬進入資本市場中歷練一下? 或是沒有這麼複雜,先要求自己存下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就好了?

 

中期目標:未來的 3-5年內,您希望達成哪些目標?也許需要支付小孩的教育費用、每年要10萬需要準備12年? 又或是住家需要整修的開銷預計、三年後要存下300萬?還是可能有換屋的需求 ? 甚至是準備出國進修的所需費用?

 

長期目標:長期目標通常反映更為遙遠但重大的需求,多半需時十年以上。可能列入評估的目標包括了如何清償購屋房貸,幫孩子未雨綢繆準備留學或創業基金,最常見也最重要的長期財務目標當然是退休規劃,實際提升退休生活的水準或預設可以減少工作量的年紀。

 

理財觀念5:根據財務目標擬定實行策略

短期財務規畫主要針對短期目標做出最好的調配。由於短期目標的設定通常比較實際而明確,通常建議用年度收支的結餘來達成目標。可以做出年度預算表,預估當年會有多少收入、哪些費用是必要開銷、哪些支出則是非必要的奢侈性開銷、每月應該儲蓄多少金額,才能達成財務規劃中的短期目標。年度收支表也是在財務規劃時非常重要的表格,我們要先對年度的收支有清楚的了解,才能規劃中長期財務目標的實現方針。下表是107年度行政院主計處提供的家庭之處各類占比,超支的人可以看看是哪邊超過大眾的平均水準。

 

 

如果對年度收支沒有清楚的概念,至少要先計算出每月收入與開支的確切金額,再將兩者相減,得出「可支配所得」或所謂的「自由收入」,這就是每個月大概能存下來的實際金額。把每月的自由收入減去一年一次性的支出,例如:房屋稅、燃料稅、牌照稅、所得稅、一年繳一次的車險、醫療險、儲蓄險這一類的,大概就是我們可以達到的年度結餘金額。年度收支的重要性值得用一整篇文章好好提一提,我確實也這麼做了,請看 財務管理–控制現金流/整理收支。順帶一提,最近幾年台灣的家庭儲蓄率大概都在20-23%遊走,如果年收100萬存不到20萬,是低於平均的喔!!

 

由於個人或家庭的狀況都可能出乎意料突然改變,所以在做短期財務規劃時,應該思考是否有足夠的應急資金。無論是健康、家庭或工作方面的變動,都可能影響我們的財務狀況,因此明智的作法通常是在手邊留下一筆現金,以備不時之需,這一筆金額在個人至少要準配三個月,如果已經成家的人,甚至需要準備半年到一年的緊急預備金。

 

 

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必須要用年度結餘的金額去做設定,譬如說一個家庭年度結餘最多是二十萬的個案,把五年後存到購屋頭期款兩百萬設成中期目標,就比較不切實際。但是一樣是家庭年度結餘二十萬,預定十五年後要給兩個小孩大學教育基金各一百萬,而且三十年後要有退休金一千萬可用,這又有機會達成了。那怎麼樣的財務目標金額是合理的?又大概要用多久的時間達到? 這就要試算之後才知道了。

 

在中期和長期目標的設定中,購屋常常是一個不能被跳過的議題,我個人對不動產的想法,寫在 買房或租房,關鍵不同在哪?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自用不動產 這篇文章中,至於要如何存頭期款,合適的貸款負擔率多少,房價最好在年收入的幾倍等等問題,通常要在中長期財務目標中一併規畫下去,這個就需要和專業人士作更深入的探討了。

 

無論如何,看到這裡,你應該都有想要做出一份屬於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了吧?若是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按這裡下載綠點財務的顏菁羚規劃師分享的檔案。

 

理財觀念6:仔細評估理財目標達成率和投資風險大小

直到這一步,我們才開始遇到”投資”這件事。大家常說「投資理財、投資理財」,但這個排序其實是錯的!! 應該要先理財、後規劃,最終才決定要如何投資及怎麼分配資產。

 

我們以上一段的個案為例來說明。家庭年度結餘最多是二十萬,把五年後存到購屋頭期款兩百萬當做中期目標,如果這五年,把年度結餘的二十萬去定存,定存利率1%,五年後只有102萬,實在令人心灰意冷。如果拿去投資的話,即使投資報酬率年年都10%,也只累積120萬,仍遠遠達不到頭期款的目標。所以用財務規劃的角度來看,要是達成購屋頭期款兩百萬的目標不能妥協,那就只有兩種方法 (1)想辦法擠出更多年度家庭結餘 (2)拉長達成目的時間。

 

那五年存不到兩百萬,但預定十五年後要給兩個小孩大學教育基金各一百萬,而且三十年後要有退休金一千萬可用,怎麼又有機會達成了? 財務規劃不能憑感覺,我們一樣要看數據。在做財務規劃時,我們通常會訂個目標,之後再去看這個目標是否可行。財富終值=報酬率x時間長短x投入金額大小如何簡單的去做評估計算,在存錢加投資的巨大威力! —-談如何輕鬆儲備退休金有提

回到之前我們假設的案例: 終極目標應該還是退休金要有1000萬元,如果一年投入20萬,三十年想累積1000萬,年化報酬率只需要3.3%就可以達成,年化報酬率3.3%難不難呢? 我給大家一個數據,台灣最大的ETF台灣五十 (代號0050)的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大概就是6-8%,所以如果理論上把每年結餘的二十萬固定拿去投資台灣五十ETF,三十年後的總金額應該會在1580萬 (年化報酬率6%)到2260萬 (年化報酬率8%) 之間。如果覺得投入股市風險太高,現在台灣也有債券ETF了。以2020年2月的數據來看,台灣最大的債券ETF是元大AAA-A公司債(股票代號00751B),規模有七百多億台幣,平均年化報酬率也有4.1%,也比所需要的3.3%要高,所以看來一年投入20萬,三十年後要存到退休金1000萬的目標是可行的,至於要怎麼分配才能又存到教育基金也達成退休目的,那就要再精算金額了。其實絕大多數的民眾目標中的退休金儲備目標在1500萬以上,所以一年到底要結餘多少作為退休儲備,相信看到這裡,您應該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感覺了。

 

 

在決定要如何投資以達成中長期財務目標時,都必須仔細投資評估潛在的風險及自身對風險的容忍程度。簡單的說,是要瞭解風險與報酬間的關係。首先我們必須先理解,風險和報酬率通常是正比關係,報酬越高通常風險越大(但風險越大不見得報酬越高喔,這很重要!請務必要記得!! ) ,詳細的金融商品報酬率請見前文 報酬率的秘密 I。看完JP MORGAN整理的20年數據,細心的人應該可以發現上表8%的年報酬率,其實是蠻不容易達成的(呵呵~~~) 。

 

決定投資的方式和要購買什麼金融商品,絕對不是理財專員或財務規劃人員推薦什麼就買什麼,我們心裡應該要再三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要每年放多少錢 ,這筆錢能放多久?(2) 能不能接受本金虧損? (3)如果可以接受本金(一時)的虧損,可以忍受多少的跌幅? 10% ?20%?甚至50% ??(4) 如果真的帳面虧損,可以接受本金虧損多久?半年?一年?還是三年也沒關係? (5)最後才依上述的條件去找報酬合理的投資項目。 這些問題要反覆思考,並最好用數字帶入才會更有感覺 (例如說,當本金100萬時可以接受虧損20%,但本金成長到500萬時只能接受虧損10%,而且虧損期間不能超過1年,本金達1000萬時完全以保本為主),最後才能找出符合需求合適商品及合理的配置方式。

 

為了累積財富,我們必須好好檢視自己的財務目標金額、預計達到目標的時程、每年所能夠用於投資的金額、配置各項資產的比例,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例如您是否樂意接受較為慢且穩定的財富累積方式而換取較低風險的投資?或是為了追求更快速累積財富,而能夠容忍一時間股市大跌的風險?除了像上述一樣用本金大小區分決策方式外,也有人用年紀來決定投資模式,年輕的時候著重於報酬率,較年長之後更重視保本: 比如五十歲之前全部投入股市,五十歲之後改成一半股票一半債券,六十歲之後改成三分之一股票、三分之一債券、三分之一保險等等。詳細的金融資產配置比例,也是財務規劃很重要的一環,同樣需要花時間釐清。

 

簡單的說,我們在考慮自己對於投資虧損,或是報酬率波動的接受程度,每個階段都可能有所不同。當有新的金融商品出來,或有新的投資方式時,當然也會改變我們原先的設定。財務決策本來就要與時俱進,當明顯達不到目標或者是繼續執行上有困難時,必須也要做適度的修改。不變的是,(1)財務自由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有計畫的大多勝過沒有計畫的 (2)打造理想報酬表現的主要重點,取決於進場佈局的時間有多長久,心態多健全,而不是進入市場的時機是否恰當,即便外在環境是在金融市場高點,開始踏出第一步仍然是獲得財務自由唯一的方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3) 財富終值=報酬率x時間長短x投入金額大小,凡人如我或許沒有辦法三個(報酬率、時間長短、投入金額大小)都高於平均值,但如果三個都低於平均值,一定沒有辦法累積可觀的財富。

 

理財觀念7:取得財務和生活的平衡

如果想要提早規畫退休後的愜意生活,就要開始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設定好投資目標,及早開始財務規劃並進行資產配置,適時調整分配比例以達到理想的生活目標。

 

如果你對每一項花費都說「好」,財務方面很容易落入窘境,不但不能得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反而會失衡。但是對每一項額外花費都說「不」,不但不能得到財富和生活的平衡,反而會生活品質降低,甚至讓親朋好友覺得你太過吝嗇自私。一般來說,你必需為了自己想要的平衡,對重要的、有意義的花費說好,對比較屬於想要而不是需要的花費說不。多數人其實都懂這個道理和花費界線的拿捏,可是難就難在長期都要遵循不悖。這需要自律。對人說「不」已經很難了,對自己眼前的舒適享受說「不」更是難上加難。

 

追求財務和生活平衡的過程中,最教人洩氣的莫過於要先努力數十年後,才可能收割成果。幸好台灣民眾把「家人」看得非常重要,而對於經濟上來說更是如此,有高達63%的人們表示,擁有足夠的錢來照顧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是最能帶來安全感的事。所以絕大多數經過規畫的人,因為有了明確的金額數目和投資方法,最後達成規劃目標的機率也是高的。

 

無論正處於什麼情況,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提供自己保障的財務規劃。一個好的規劃能讓人在生活的各種需求中取得平衡,並讓家庭財務狀況更加有保障。想像你亟欲保護的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儘快尋求專業建議以獲得協助,正是開啟保障家人和提前財務自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