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30問基礎篇–(8)控制血糖到底有甚麼好處?–上篇

糖尿病30問基礎篇–(8)控制血糖到底有甚麼好處?–上篇

到底為什麼要做好血糖控制?控制好血糖有這麼重要嗎?為什麼近年來這麼強調與重視糖尿病治療?血糖異常通常沒有顯著症狀,不痛不癢的,因此許多病患即使知道自己血糖值偏高,也不見得會積極治療,或是雖然按照醫囑用藥,但還是疑惑控制血糖到底有沒有意義。

我記得有一個給我看了幾年的患者,雖然血糖控制良好,但有一次他對我抱怨說 : 「黃醫師,我糖尿病幾年了,從頭到尾都沒有不舒服,吃藥這麼久,到底是治療身體還是治療數字?」我那時聽到他這麼說,真是太驚訝了,原來患者會有這樣的想法! 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確實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有症狀,難怪有人會覺得吃了一堆藥,也只有治療到報告上的數字而已。正好那個患者的小孩,前陣子剛考上台中一中,我那時想了想問他: 「你兒子國中三年有補習嗎?」他雖然不知道我為什麼突然問了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但還是回答我說 : 「有啊。」我對他說: 「補習也是治療考卷上的數字呀! 考卷上的數字都要處理了,何況是身體上的數字?」患者想一想之後回應 : 「考卷上的成績不好,沒辦法念高中/大學,當然要處理。」我繼續說明:「血糖控制的成績不好,十到二十年後會傷口不好、眼睛不好、心臟不好、腎臟不好、甚至連頭腦都變不好(中風),當然更要處理。」

其實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但是高血糖會破壞所有全身血管的血管壁細胞,進而破壞器官的功能,因此會引起很多併發症,包括有急性與慢性併發症。這些併發症一旦出現之後,也常常是不可逆的,而且會逐漸進行惡化,終至器官功能完全喪失,進而導致嚴重的後果。

糖尿病併發症可以先分成大血管小血管的傷害。大血管傷害通常是指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心臟病發)或中風。而最常見的小血管傷害包含了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我們先從小血管病變說起。

糖尿病腎病變

台灣洗腎人口現今已經超過七萬人,形成健保的龐大負擔,其中又有四成以上的慢性腎衰竭是由糖尿病導致,換句話說,血糖控制不良是造成洗腎最重要的原因

糖尿病腎病變臨床上分成以下五期:

第一期:為高過濾期,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此時腎臟變大且增厚。

第二期:為靜止期。所有影像和數據都沒有變化。

第三期:開始有微量白蛋白尿出現。如果糖尿病患能控制血壓及血糖在良好的範圍內,微量白蛋白尿的現象可以改善,延緩進入下一期,甚至進步回上一期,仍屬可逆轉之階段。這個時候一般的尿液檢查未必會出現異常,所以要精準測定尿液的白蛋白量,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健保給付所有糖尿病患者一年一次的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

第四期:已經有明顯尿蛋白,尿液會有許多小泡泡出現。此時期病人高血壓變得較難控制,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指數,要到這時才會上升。進到這個階段,腎臟功能的惡化就變成不可逆了。

第五期:進入末期腎臟病變,腎衰竭的症狀產生。此時腎臟已無法有效排除身體中水份和有害物質,造成貧血、皮膚搔癢、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全身水腫、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呼吸喘,甚至尿毒性腦病變致意識模糊,最終將依賴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換腎以維持生命。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主要是眼球底部的視網膜微血管的變化,造成血管的阻塞及滲漏。血管阻塞會導致視網膜缺血及缺氧,也會引起血管的增生,這些新長出來的增生性血管十分脆弱,很容易破裂出血流入玻璃體內,造成急遽視力下降。另一方面,血管的滲漏會導致視網膜的水腫及形成滲出物沉積於視網膜下,若侵犯視力最敏銳的視網膜黃斑部造成黃斑部水腫,則視力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與罹患糖尿病的時間長短有關,罹患糖尿病越久,產生視網膜病變的比例越高。罹患糖尿病十年以上,約有一半的病患會有視網膜病變,而在罹患糖尿病開始五年內,很少有視網膜病變出現。

此外,血糖控制的成效與視網膜病變的進行速度有關,血糖控制越差,視網膜病變越快,也越厲害。雖然嚴格的血糖控制不能完全避免視網膜病變的產生,但是可以減緩病變的進行,糖尿病患若合併有高血壓、腎臟病、貧血或懷孕,會使視網膜病變更加惡化。治療方式有眼底雷射或眼內注射防止血管新生惡化的藥劑(如下圖),但是好好的控制血糖,仍是减少糖尿病眼底病變很重要的一步。

事實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已經是現在台灣造成失明的首要原因,但糖尿病導致的視網膜病變,要到後期視力才會受到影響,在早期時,病患根本沒有任何症狀,是不容易被查覺的。所以定期的眼底檢查,是找到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重要的方法,健保給付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一次不需散瞳的快速眼底攝影,只花5分鐘就可以知道視網膜的狀況,請一定要去做喔。

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聽起來相對比較陌生的糖尿病併發症,大家一般更常聽到的「腳麻走不動」、「腳底沒感覺」,其實就是糖尿病神經病變造成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也是小血管病變,主因就是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良,導致供應神經營養的微血管硬化狹窄,因而通過血管的血流量就會變少,神經細胞便無法獲得足夠的養分,久而久之造成周邊神經病變,根據不同功能的神經發生病變,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可以說是南轅北轍,大致分成兩種: 感覺遲鈍和感覺異常。感覺遲鈍就如字面上說的,患者會對觸覺、溫度覺、痛覺的感受愈來愈不敏感,寫字時如果眼睛一時沒看著筆,連筆從手上掉了都不知道;腳也感覺木木的,走路像踩在棉花上,不知道地板在哪裡,洗澡的時候水太燙也感覺不到,所以很容易跌倒受傷或燙到,而且患者即使是腳破皮、流血、或有些小傷口,卻仍不知道,很可能放到傷口狀況惡化才發覺,甚至感染的範圍愈來愈大。


另一種是感覺異常,主要是莫名的在腳底或手指尖有刺痛、電到的感受,這種神經疼痛現象,在夜晚、天氣太冷或太熱時,症狀會更加明顯,即使穿褲子、穿襪子或蓋棉被的肢體碰觸,也會引發劇烈疼痛感覺,導致生活品質低落。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造成的疼痛,常讓患者苦不堪言,但一般止痛藥無法緩解這種神經疼痛,如果有這樣的問題,除了新陳代謝科外,神經內科也是周邊神經病變的疼痛控制專家


根據臨床觀察發現,高達五成的糖尿病患者會發生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但是其中僅有一半會因為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引發疼痛,就醫接受檢查。因此糖尿病照護方案一年會做一次的足部感覺檢查,以達到神經病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


同時,糖尿病患者透過嚴格控制血糖,可降低發生周邊神經病變69%的風險,若已有周邊神經病變者,嚴格控制血糖後,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五年內可以降低57%,控制血糖仍然是穩定周邊神經功能的不二法門